六腑--小肠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位于腹中 。其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中空狭长、迂曲回环叠积状的管状器官 。小肠的经脉为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小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内经》对小肠的形态和功能已有明确的认识,《灵枢》的《肠胃》和《平人绝谷》篇记载了小肠的解剖形态与容积,《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李中梓《内经知要》提出小肠有泌别清浊的功能 。
1.主受盛化物
【六腑--小肠】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化物,即变化、化生之义 。小肠主受盛化物,是指小肠接受胃腑下传的食糜,并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精微的功能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而盛纳之;二是指食糜必须在小肠内停留一定的时间,在脾与小肠的共同作用下对其进一步消化,转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常,可出现消化不良以及腹胀、腹痛、泄泻等症 。
2.主泌别清浊
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的食糜,分为精微(包括水分)和残渣两部分,吸收精微物质和水分,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的作用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水液,由小肠吸收,经脾的转输和肺的宣发肃降而输布全身,其中水液代谢后下输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下入膀胱,最后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最后在大肠的作用下,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故有“小肠主液”(《灵枢·经脉》)之说 。如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所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水液和糟粕各行其道而二便正常 。若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职,不仅影响水谷精微的化生和吸收,还可因清浊不分,水液与糟粕混杂而导致二便的异常,表现为便溏泄泻、小便短少色黄等 。临床上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即是这一理论在临床的实际应用 。小肠受盛化物与泌别清浊的功能密切相关,受盛化物是泌别清浊的前提;泌别清浊则不仅要在受盛化物的基础上进行,而且也是受盛化物的目的所在 。小肠的这两大功能,又与脾主运化、升清及胃主通降、降浊密切相关,实际上是脾胃之气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因此,临床上小肠功能失常的病症,也多从脾胃论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