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心术十大技巧 你知道吗


帝王心术十大技巧 你知道吗

文章插图
1、自树威信 。做了皇帝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威信的人,而一旦身为国主,树立威信又是绝对必要的 。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位至至尊以后曾经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自我标榜,其目的无非是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在百官和百姓中确立自己不同于他之外任何人的特殊地位,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在其驾驭臣下方面确实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
2、猎人与猎狗 。皇帝御前臣将多多,区别对待、分级管理和任用是平衡大臣心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有效办法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未起事之前,曾经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后来做了丞相的萧何则原是沛县主吏掾,这关系就显得比别人亲近 。刘邦起事后,萧何率整个家族一起投到刘邦麾下,而且还尽力为刘邦出谋划策、招揽人才 。战事不利,刘邦曾多次逃亡山东,萧何却一直坐守关中支持刘邦 。毫无疑问,萧何为刘邦赢得天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
3、偷梁换柱 。古代君臣之间多为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关系,君为臣做主,臣为君服务 。帝王对臣下的褒贬升降,甚至生杀予夺,一般都是经过认真思忖考虑的,而考虑的标准无非两条:一是感情,一是利益 。但细想起来,帝王的感情是有限的,皇室的利益也不是无边无际 。所以帝王有利益给甲大臣,就难免要亏乙大臣 。这其中的道理真有点像儿童做游戏时说的,好事轮到谁,谁高兴,而坏事则是轮到谁,谁倒霉 。但有时情况特殊,属于非正常的例外,帝王不希望倒霉的臣下却眼见要倒霉,那么在可能的情况下,帝王仍要扭转乾坤,方法之一就是偷梁换柱,嫁祸他人 。
4、下诏罪己 。帝王在对待大臣、处理政事时,如果他感到罪己比杀人能获得更大的政治效益,那么这时他也会选择前者,因为政治利益才是他最终要考虑的 。帝王的所谓“下诏罪己”无非是把政治行为过失归罪于己,这里表现出的有帝王的政治胸怀,也有帝王的个人人格问题 。后代帝王一遇政治困难便做自我批评的做法不免显得太过做作,太缺乏真诚,而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在中国早期政治家那里倒显得更真实自然、更感人,也更产生政治效益 。
5.情感诱惑 。帝王君主在驭臣行为中常常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投资,从而深深感动臣下,使臣下在深受感动之余更不惜一切地为其出力和卖命 。刘秀早年有个老同学叫严光 。此人一生清高 。刘秀做了皇帝后,这严光干脆隐姓埋名,不与官家发生任何联系了 。但刘秀还是设法使人找到了严光,并亲自下驾到严光的住处来拜访严光 。刘秀之所以强请严光出山,并不仅仅显示自己虽然做了皇帝但仍不忘过去同窗之谊,他实际上是要用他对严光的情感和友情投资为臣下和世人作出个榜样,以便争取臣心和民心 。
6、收买人心 。稳定臣心,收买人心,是皇帝分内的工作,“条条大路通罗马”,封赏最不喜欢的人也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像汉高祖刘邦,当年打天下时,前有韩信等横扫千军、攻城略地的武将,后有萧何供应粮草、补充兵员坚强得力的后盾,同时还有张良为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陈平出奇制胜,全力辅佐等等 。
7、丢卒保车 。中国封建皇权社会是一盘棋,帝王之下的大臣是棋盘上的卒马炮车 。帝王本人连棋盘上最重要的老帅也不想做,而宁做可以任意调兵遣将的下棋人 。既然是下棋,那么为大利益牺牲个把小利益是常见的事 。
8、互相监督 。人是永不满足的动物,历史上有才能的臣子虽居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之位,却也不免常觊觎王位,因此帝王对臣下如管理不善、控制不严,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
雍正皇帝刺探监督臣僚,不仅限于公务,就连私生活他也不曾放过 。皇帝对手下大臣监视掌握到如此精细的程度,那手下大臣有什么不恭不敬的歪邪招数能逃得过皇上的耳目 。
9,以他排他 。皇上操纵大臣彼此互相刺探、互相监督,说到底是为防患于未然,不利事件一旦发现苗头,对皇帝来说,就是要当机立断,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之 。消灭的办法也有种种,以他排他、相抵相消即其一 。也就是说,用甲去削弱乙,再用丙去消灭甲 。
【帝王心术十大技巧 你知道吗】10、分职弱权 。皇帝对臣下的分职弱权,成功者莫过于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做文章 。像丞相一职,位极人臣,他既可以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又可能对皇室构成重大威胁 。唐代以后虽然有三省六郡制,还有宋代设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以及枢密院等花样翻新,但翻来覆去,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集权力于一身,皇帝以下的各种机构设置仅为备员而已,皇帝在处理对臣关系时,最注重的莫过于这一点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