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知识:茯苓的人文历史

茯苓 , 作为一种利水渗湿的药食同源本草 , 在我国梅雨季节绵长的南方地区更受偏爱 , 人们以茯苓入茶饮、入羹汤、做糕点、做菜肴 , 关于茯苓的食法可谓是不计其数 , 这也恰恰证明了这个食材与人们的膳食文化之关系紧密 。 茯苓是我国原产的物种 , 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和食用、药用历史都相当悠久 , 可以说是默默地陪伴了华夏子孙不少的年头 , 而中国人对于茯苓的感情 , 自然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地深厚 。
在古代 , 茯苓还被记载为“伏灵” , 作为多孔菌科下属的一种真菌 , “伏”字很好地体现了它深埋于松树根下土里的生长习性 , 而松在我国又是极富有灵性的物种 , 同松共生共存的茯苓 , 自然也是灵气的凝集 。
后来人们对它了解得越发深刻全面 , 才加上了草字头用以和动物的区分 , 不过从茯苓的古名也不难看出人们对于这种菌类的喜爱之情 。 那么 , 古人对于茯苓有着怎样的情感记述流传下来 , 而茯苓的人文意义在传说中又有哪些体现呢?
一、茯苓在诗词文化中的历史发展
早在我国最古老的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把茯苓列入上品 , 其内容著为“茯苓 , 味甘、平 , 一名伏菟 。 生太山山谷” 。
到了明朝李时珍所汇编的我国最为权威和举足轻重的医书《本草纲目》里 , 则称茯苓“气味淡而渗 , 其性上行 , 生津液 , 开腠理 , 滋水源而下降……”除此之外众多的医家们在行医用药的过程中也都对茯苓有着或详细或简略的阐述 , 可以说茯苓在我国的历史中从未消失中断 , 而在日常保健中也被制成人们熟知的香甜茯苓饼食用 。
这个朴实而无私的食物 , 自然也收获了人们的感动与回馈 , 不少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留下了关于茯苓的不朽的字眼 。
著名大诗人杜甫就曾写下“知子松根长茯苓 , 迟暮有意来同煮 。 ”的诗句 , 借着茯苓和松树紧密相连的关系 , 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志趣相投的感情 , 也暗含着现在的自己知音难觅的忧伤;另外杜甫还曾写“寄语杨员外 , 山寒少茯苓 。 ”此时的杜甫已经仓惶地步入了官场失意的阶段 , 乱世令这位千古诗圣抑郁而不得志 , 只好退居山林中采药谋生 , 而斗转星移间天气渐冷 , 收获也逐渐零落 , 一个“山寒”、一个“少” , 便把杜甫那悲凉的境遇和惨淡的心境悉数托出 , 仿佛茯苓也不忍 。
而描写茯苓最多的诗人恐怕要属陆游了 , 这位宋代著名诗人借茯苓抒发胸臆的时刻颇多 , 曾写下“石帆回首初非远 , 要及清秋斸茯苓 。 ”这是他在吃饱之后丛生的感慨 , 前文记述了自己终日饱食粮食却无所事事 , 没有立下功绩十分愧对史册 , 而现在的自己虽然身着官服 , 却早已苍老无能为力 , 曾经以为很遥远的死亡 , 如今也近在眼前 , 而茯苓 , 还是在秋天才可砍伐(后得到) , 将茯苓比作自己珍贵的理想 , 同样是遥不可及;还记下了“松根茯苓味绝珍 , 甑中枸杞香动人 。 ”一句 , 直白地表达了茯苓珍贵而味美 , 足可以和枸杞那动人的香气匹敌;以至于到后来在重病中作诗还不忘茯苓“烟浦收菰菜 , 秋山斸茯苓 。 ”茯苓可以说伴随着陆游的一生 , 成为了他身世浮沉的见证 , 诸如“一枝新锻金雅觜 , 更向名山斸茯苓 。 ”、“静听溪碓舂云母 , 细斸松根采茯苓 。 ”、“道翁采药昼夜勤 , 松根茯苓获兼斤 。 ”等等 , 陆游在写下这些“茯苓”的时候 , 茯苓也记录了陆游的理想、忧思、惆怅、不甘等等的所有心境历程 。
苏轼也对茯苓多有偏心 , “茯苓无人采 , 千岁化琥珀 。 ”、“纵未得茯苓 , 且当拾流肪 。 ”都是他眼中的茯苓 , 更有意气风发的“君方扫雪收松子 , 我已开榛得茯苓 。 ”千古佳句广为流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