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读后感怎么写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 。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 。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 。” 。下面介绍《爱与自由》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 。

《爱与自由》读后感怎么写

文章插图
《爱与自由》读后感怎么写(一)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过孙瑞雪的名字,为什么会买它,也已经忘了 。估计是之前历次计划要宝宝的时候,从哪里看到了相关的介绍,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 。在我翻开它之前,它已经从这个书架到那个书架,挪了好几次位置,连书脊都有点褪色了 。
读它是在这两天守着宝宝睡午觉的时候 。听着悠扬的《绿袖子》,时不时抬头看看宝宝熟睡的可爱的脸,觉得特别幸福和平静 。看到它说在中国,很多声称爱宝宝的爸爸妈妈,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宝宝的自由,就觉得特别悲哀 。宝宝是没有错的,他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大人们却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懂事"和"聪明",很少有几个父母能够给予宝宝充分的爱和宽容,容许他们慢慢地、自由地长大 。想起之前带宝宝睡觉的时候,有时候宝宝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会哭两声,叫几下,自己就觉得特别烦躁,把他转来转去,恨不得他立刻安静,就觉得自己真是特别的没耐性,就像书里写的多数父母,有时候爱宝宝,有时候不爱他,全看他是不是按照自己想的样子来 。这真太可怕了,当父母的怎么能这么自私,只想着自己能少辛苦点呢?
书里说,宝宝是有精神胚胎的,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宝宝在6岁之前,就会通过自己的各种经验,发展出独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体系和创造力出来 。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动物,那么小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小小的身体就按照神秘而精确的生物钟在生长,他当然也会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导他想着完美的目标形成目标和意志力 。只是比起尊重宝宝的生理需求来,认识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难得多 。在这稍纵即逝的6年里,妈妈会有那么多机会不在宝宝身边,如何能够保证宝宝在传统教育的环境里能够不受干扰的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点沮丧 。
上网搜了一下,卖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儿园似乎只有两家 。一个是孙老师在闵行开的,另外一个是青浦的一个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看看他们的网站,感觉更像贵族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蒙氏幼儿园,哎,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宝宝自由的成长呢?
《爱与自由》读后感怎么写(二)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 。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 。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 。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 。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 。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 。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 。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 。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 。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 。
《爱与自由》读后感怎么写(三)
自10月3日收到《爱和自由——孙瑞雪儿童教育演讲录》以来,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内容 。不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照 。有时这种比照让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 。我对一些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知道得太迟了 。错过了多少教育时机,又造成了多少遗憾!
比如昨晚看到的关于“神游”一节 。“神游”指胡思乱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样 。这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心里想做某件事,却受到压抑,不敢做,转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乱想 。
这样的 。孩子何其多哉!昨天下午我带心悦去外边玩“钓鱼”游戏(用带磁铁的鱼竿吸水里的带铁的塑料鱼) 。有个男孩坐在那里用小鱼网捞鱼 。他妈妈看见后迅速过来说,孩子,这鱼是让钓的,不能用手捞 。说着,夺下男孩手里的鱼网,把一根鱼竿塞到孩子手里:你看,就这样,用鱼竿钓鱼 。那孩子自始至终脸上毫无表情,目光迷离 。他的选择权被妈妈的好心剥夺了 。他只是想用鱼网尝试一下,却被横加阻止了,而他的妈妈对此毫无知觉 。
我们玩了钓鱼以后去荡秋千 。一个约5岁的小女孩正在荡,荡得很低 。她妈妈显然对此很不满意,就口授“要领”:“宝贝,你把腿往前伸,然后往回缩;再往前伸,往后缩;再往前,再往后……”态度生硬,还有点漫不经心 。那小女孩听了并没有多大反应,而是看了我们一眼 。我感觉她的眼神里有一种难堪 。在一个小妹妹面前被妈妈以教训的口气教授荡秋千,一定让她很伤自尊 。经过一番指导,她荡得比刚才高一些了 。又荡了没几下,她就跳下来走了 。她根本没提起兴趣来 。这位妈妈跟女儿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位严厉的体育教练,不像一位母亲,生硬,没有感情,简直不顾及女儿的感受,甚至还因为女儿动作的不协调而嗤嗤笑了一下 。而她的爸爸,就在一边玩跑步机,这一切似乎与他无关 。
说到父亲,我领着心悦在外面玩,见过好几个父亲,他们根本不管孩子,我是说,不教育孩子 。虽然他们和孩子一起出来,但他们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一起玩,只是远远地坐在一边看着孩子玩,要么干脆望着别处 。好像看孩子只是当妈的事情,他们不需要参与 。也许他们认为,当爸爸的只要挣钱养家就够了 。我怀疑,这是很多父亲的想法 。我真替这样的人难过,他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待在一起 。他们没有意识到,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现在生活好多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教育呢?
【《爱与自由》读后感怎么写】学校里有不少孩子,明显缺乏家庭教育 。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懂,没有规矩,不懂节制 。他们的家庭背景,恐怕都相似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