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表现手法有哪些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那么《狂人日记》表现手法有哪些呢?

《狂人日记》表现手法有哪些

文章插图
1、实行虚,以虚证实 。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 。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狂人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和揭露 。
2、独特的心理描写 。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 。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 。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暗示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 。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 。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的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
4、作品还采用了对照的手法 。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 。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 。
【《狂人日记》表现手法有哪些】以上就是对于《狂人日记》表现手法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