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里的雨水养生

导读:《阴阳应象大论》言“雨气通于肾” , 春天的小雨飘飘洒洒 , 不是那么猛烈 , 但是却直通入肾 , 挟春之力激发生命元气 。

倒春寒里的雨水养生

文章插图
东风解冻 , 云行雨施 , 水能生木
【倒春寒里的雨水养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中 , 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 , 然生木者必水也 ,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 , 则散而为雨矣 。”春木生发 , 惠及万物 , 雨水节气取东风解冻、云行雨施 , 而后水能生木之意 。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 。二候鸿雁来 。三候草木萌动 。”意思是 , 第一候 , 水獭开始捕鱼 , 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五天过后第二候雁回北方 。再过五天第三候 , 春雨“润物细无声” , 草木随大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生发 。
春雨贵如油 , 这句话不独对植物而言 。《阴阳应象大论》言“雨气通于肾” , 春天的小雨飘飘洒洒 , 不是那么猛烈 , 但是却直通入肾 , 挟春之力激发生命元气 。当春风中牛毛细雨迎面扑来的时候 , 更有一番油然的生意在其中 。
导读:《阴阳应象大论》言“雨气通于肾” , 春天的小雨飘飘洒洒 , 不是那么猛烈 , 但是却直通入肾 , 挟春之力激发生命元气 。
倒春寒里的雨水养生

文章插图
暖冬倒春寒 , 利弊各一半
春季早晚温差较大 , 就需要注意冷暖适度 , 早晚天气冷适当多穿一点 , 中午天气热起来就适当减一点 。雨水节气需要注意的是倒春寒 , 我们度过了一个暖冬 , 2014年在春天刚来的时候气温下降 , 全国大部分地方都迎来了雨雪天气 。
客观地说这种倒春寒利弊参半 。弊端显而易见 , 温暖的天气中万物生发长养 , 突然袭来的寒冷会损伤这些生生之意 。同时 , 天气的骤然变化 , 也会造成一些疾病的发生 。另外 , 雨雪也为我们日常的生活造成不便 。
但是倒春寒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 比如我们度过的暖冬 , 由于天气不够寒冷 , 肾水收藏不足 , 来春木气生发 , 易于致病 。而这一场倒春寒恰好能放缓木气生发的节奏 , 同时加大冬令收藏的力度 , 正是“亡羊补牢时犹未晚” 。其次“瑞雪兆丰年” , 冬小麦需要经过伏冬 , 恰如我们需要冬令收藏一样 , 冬季如果有一两场雪 , 来春小麦抽穗就会相对多一些 , 也就预示着一场丰收 。此外 , 春季是流行病多发季节 , 气温适当的下降可以减少流行病的发生 。
导读:《阴阳应象大论》言“雨气通于肾” , 春天的小雨飘飘洒洒 , 不是那么猛烈 , 但是却直通入肾 , 挟春之力激发生命元气 。
倒春寒里的雨水养生

文章插图
雨水顾护脾胃 , 春天舒达木气
春天木气旺盛 , 土衰受制 。脾胃属土 , 脾胃不好的人在春天比较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泛酸嗳气、胃脘胀滞 , 严重的时候就会有恶心胃痛、腹痛而泻等情况 , 这些都是脾胃之气不足的表现 。而且每次过年 , 家人团聚 , 聚会的时候饭菜都比较丰盛 , 这也会使脾胃病发作几率增大 。因此在这段时间我们需要规律饮食 , 不宜太过油腻 , 也不宜过于饱食 。中国传统饮食讲究七分素三分荤 , 每餐都保持七八分饱 , 这才是合理饮食 。脾胃的压力减小了 , 也就减小了脾胃病发作几率 。
春天木气生发 , 相火萌动 , 这是一个正常的生命现象 。但是有一部分肝胆火旺的人会出现一些上火症状 , 比如咽干咽痒、口苦口干等 。这种情况下 , 可以用菊花、桑叶、葛根、芦根、防风之类的泡水喝 , 清透郁热 , 或喝些微苦芳香的绿茶 。
另外春天木气生发的时候 , 骤然遇到寒气侵袭 , 在内的生命力发散不出来 , 于是形成外寒消散不去、内火发越不出的情况 , 这种情况下除了畏寒外也会有咽干口苦等症状 。对应的调整大法是清解郁热的同时解表散寒 , 单独食疗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 , 建议尽早进行诊治 。
导读:《阴阳应象大论》言“雨气通于肾” , 春天的小雨飘飘洒洒 , 不是那么猛烈 , 但是却直通入肾 , 挟春之力激发生命元气 。
倒春寒里的雨水养生

文章插图
正月宜食粥 , 一方面可以长养胃气 , 一方面春节前后油腻颇多 , 宜清淡饮食 , 减少肠胃负担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 , ……一曰地黄粥 , 以补肾 。二曰防风粥 , 用以祛四肢之风 。取防风一份 , 煎汤去汁煮粥 。三曰紫苏粥 , 取紫苏一份 , 炒至微黄 , 略有香气时 , 煎汁煮粥 。”
有人建议用鲜地黄汁、防风煎汤取汁或者紫苏煎汤取汁加入熬好粥中 , 似乎不妥 。《老老恒言》言“煮饭勿以水多而减 , 熬粥勿以水少而添 , 方得粥饭正味 。”由此可见 , 取出汁后添点水用来熬粥比较合理 。
《千金月令》中用地黄取补水生木之意 , 我们可以变通一二 , 比如需要调理脾胃的话可以换为黄精 , 煮粥时也可以添加山药、莲子、枸杞等 。另外 , 煮粥用的米可以微微炒制然后煮粥 , 更易于消化 , 而且兼有开胃之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