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的主要作用及针灸后的注意

 中医针灸的主要治疗作用
针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事情,这种事情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经常针灸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且还能调整阴阳失衡的情况,但是我们在针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只有正确的针灸才能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保障 。那么中医针灸的主要治疗作用是什么呢?下面请看介绍 。

中医针灸的主要作用及针灸后的注意

文章插图
1、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
属阴虚阳亢证,按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针刺泻法 。
2、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
属阳虚阴盛,治宜温阳散寒,取足太阴脾经腧穴阴陵泉等穴,针刺补法,并灸 。由于阴阳之间可以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在调和阴阳时,常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运用募穴、背俞穴来调养脏腑的阳气和阴气 。
3、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 。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
中医针灸的主要作用及针灸后的注意

文章插图
4、疏通经络
经络系统遍布体内,纵横联系,交叉出入,沟通表里,联系上下,构**体气血运行通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
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络不通,脏腑肢节失却温煦濡养,气血闭阻,则会疾病丛生,或滞或瘀,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气血失和,或阴阳偏颇 。
针灸治病则可利用其“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理,在经络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内选取一些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使经络畅通,营运有度,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
针灸虽好,但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针灸,以下几点针灸注意事项要牢记 。
1、过度饥饿、疲劳者
应在休息、进食后再行针灸,否则容易引起晕针 。晕针的表现是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若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晕针患者一般平卧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
2、针刺产生的疼痛感主要是针进皮肤时产生
针灸师可将绝大多数疼痛感降低到完全可以忍受的轻微程度,请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不要紧张,尽量放松,以利于施针 。针进皮肤后一般患者会感到针下有酸、麻、胀、重,或热、凉、痒、抽搐、蚁形等感觉,部分穴位有时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电感或其他针感传导及扩散等现象,这是正常的针刺反应,中医称之为“得气” 。
3、患者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取舒适自然的体位
否则留针期间容易疲劳;留针期间肢体不宜再动,以免发生折针、针体移位误伤组织等不良后果 。有的患者针后穴位局部有一些不适感,一般数小时内消失 。
中医针灸的主要作用及针灸后的注意

文章插图
4、针进皮肤后若又感到疼痛
可能是针尖碰到了血管,请告诉医师,以便调整针刺方向,避开血管 。针刺有时碰到小血管引起出血,这是难免的,除有些部位影响美观外,对**没有什么危害 。针孔处出现小血包应用力按压3分钟以上,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逐渐自行消退 。
5、针灸留针时应闭目养神
【中医针灸的主要作用及针灸后的注意】看书看报看手机聊天等会降低针灸的疗效 。
6、针孔处皮肤应保持洁净
一般针后2小时不要着水,以防感染 。运用火针、挑刺、刺血或耳穴割治处,一般针眼当天不要着水 。糖尿病患者皮肤容易感染,更应保持局部皮肤的洁净 。
7、运用烤灯或艾灸时
穴位局部宜保持舒适的温热感,如觉得太热,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形成烫伤 。如患者皮肤感觉功能减退,也要告知医生,以免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烫伤 。拔罐留罐时,一般不超过10分钟,否则容易形成水疱,请患者配合医生记好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