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异常情况与处理

◎1 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 、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
◎2 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 。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
◎3 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
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如针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 。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
◎4 断针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内 。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
【针灸治疗异常情况与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