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中的寓意与审美 中国结有哪些寓意

寓意文化 , 本身是一种认知与解读 。一是制作者编码 , 二是解读者译码 。两者之间 , 必须达成共识 , 寓意才能成立 。如联合国总部门前的“和平”雕塑 , 其寓意明确 , 一望而知 。如果制作者寄托的情感、意识与理念 , 接受者难以认知、理解甚至误读 , 都会影响寓意的达成 。这需要以文化的积淀和约定俗成为基础 , 才会形成默契与共识 。
一根红绳三绕两绕 , 就编织出种种深沉的祝福 , 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来命名 , 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 , 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 , 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 , 被赋予了爱情、亲情、友情、吉祥、喜庆等不同内涵 , 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顺风”等组合 , 暗含了中国传统厚重的吉祥文化 , 表达着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 , 融入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认知 , 对生活的体验 , 对未来的期许 , 对爱的渴求以及对亲人的祝福等美好的感情 , 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 显示了中华古老文明的情感与智慧 。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习惯 , 以谐音为主要特征 , 中国结被赋予更为国人喜爱的寓意 , 比如一双红线金边小鞋子 , 上面是如意结 , 下面是长长的流苏 , 挂在墙上 , 称为“壁鞋” , 谐音“辟邪” , 暗含了吉祥之意 。双联结 , 两个单结相套而成 , 有双喜临门、福寿双全等含义 。此外 , 还有象征前程似锦的团锦结 , 比翼双飞的双蝶结 , 永结同心的同心结 , 吉庆有余的鲤鱼结等等 。
中国结中还有一类人们认为是通神灵的法物 , 可达到驱邪避灾、镇凶纳吉、却阴护阳等功效 , 如“吉祥结”、“盘长结”等 , 这类“结”作为凝聚着神秘宗教观念的护身符 , 在民间得以广泛的应用 , 并形成一定的传承机制 。
中国结本身也是智慧和团结统一的象征 。一根简单的绳线可以形式变化多端 , 寓意丰富多彩 , 体现了编织者的创造和巧妙智慧 。同时 , 这根线紧紧缠绕在一起 , 是团结一心的形象展示 。
中国结常用红色 , 代表着一种喜庆的氛围 , 胜利的期盼 , 还有吉祥与辟邪的含义 。因此可以说 , 这种中国红 , 表征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 。这大概是“结”文化生生不息的缘由之一吧 。
中国结整体统一、局部变化等创新方式 , 辅以特殊的中国红等色彩 , 展示了更多形、意结合的文化内涵 , 使得中国结完全有别于其它普通结 , 从“灵物”转变为“吉物” , 获得了文化内涵的有效增值 , 拓展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 作为吉祥符号活跃于世界舞台 。
中国结本身是寓意文化与审美文化的典范 。中国结从记事的工具 , 到固定衣物的结 , 到佩戴装饰的结 , 一直到不同结式的装饰物“中国结” , 从简单的结演变成充满美感的装饰物 , 它的演变是历史发展和文化积累的过程 , 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文化产品 , 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文化 。
中国结中的审美文化 , 涵蕴丰富 , 经得起各种维度的解读——
一是联结中的张力:它是一根线从头到尾有规则的穿、编、缠、绕成的 , 像许多双手握在一起 , 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感 。
二是繁复中的对称:它有均称的形式美 , 上下一致 , 左右对称 , 正反相同 , 首尾相接 。
三是变化中的和谐:它又具有变幻之美:中国结的造型多样 , 有像两个古铜钱半叠式的双钱结、外形像花的团锦结、结构华丽紧凑的藻井结等 , 最基本的结法有十多种 , 在基本结法基础上 , 又有将不同形态绳结组合成的新作品 , 可以说外形千变万化 , 美观复杂 。
四是色差中的统一:也有明丽的色彩之美 , 中国结多以红色为主 , 也会用到黄色、蓝色等鲜艳的颜色 , 有浓烈的视觉美 。
五是灵秀中的神秘:中国结始自一根线绳 , 经由人工纺织 , 变化中透着灵秀 , 穿行中渗透智慧 。一结既成 , 神秘丛生 , 暗示出无穷的东方文化信息 。
六是淳朴中的温馨:中国结无论怎样变化 , 最终不过是一根线绳 , 寻常可见 , 随处可取 , 其制材质的朴素 ,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初始关系 。但是它在编结过程中渗透的情思与智慧 , 却通向吉祥 , 体现和谐 , 令人备感温馨 。
七是乡俗中的典雅:中国结来自民间 , 走向殿堂 , 朝野通行 , 便是因为它俗中蕴雅 , 体现出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 是将人存天地间的坐标定位 ,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 , 人与自然物的相谐相宜的理解 , 充分体现其中 。这样的审美趣旨 , 远远突破了雅俗之辩的界限 , 达致了中国式审美的致高境界 。

中国结中的寓意与审美 中国结有哪些寓意

文章插图
【中国结中的寓意与审美 中国结有哪些寓意】中国人审美 , 维度丰富 , 思维辩证 , 但无论怎样变化 , 察源逐流 , 终以天人和一为宗 。而中国结所体现的 , 正是这样的审美文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