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针灸晕针


如何防止针灸晕针

文章插图
文章目录
一、如何防止针灸晕针
二、针灸时晕针如何处理
三、不能针灸的人群
如何防止针灸晕针1、如何防止针灸晕针
1.1、心理预防
1.1.1、语言诱导: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
1.1.2、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状态后,始行进针 。
1.1.3、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有人以此法对420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对预防晕针及其它不良反应有较好的作用 。
1.2、生理预防
饥饿病人,针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 。特别对有晕针史者和初次针灸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
2、晕针发生的常见原因
2.1、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 。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 。另外,酒后针刺也容易导致晕针;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 。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
2.2、心理原因
亦为主要原因 。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 。其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 。可能是由于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 。
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 。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
3、针灸时晕针有什么症状
3.1、先兆期
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 。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
3.2、发作期
轻者头晕胸闷 。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 。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 。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
3.3、后期
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着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 。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
针灸时晕针如何处理如果出现晕针的状况,应该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 。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 。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 。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 。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
不能针灸的人群1、白血病人群 。
2、体质虚弱人群,体质决定了他们能承受的刺激不能过强,所以可以尽量采用卧位 。
3、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人群,这类人群不宜马上进行针灸,要待恢复后再针灸 。
4、患有自发性出血或因受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若一定需要使用针灸的办法时一定要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 。
5、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部位的人群可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虽然有一定危险,但是临床上针灸的消炎效果很好 。
6、进针时有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人群,若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该症状一定要退针 。
7、小儿囟门未闭合人群,头项部腧穴不宜用针刺 。除此以外,因为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
8、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
9、凝血功能障碍人群,如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这类人群的凝血时间较长,或是难以凝血,导致针口易流血不止,因此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不适宜实施针灸 。
10、糖尿病人群,该类病人血糖高,若是形成哪怕是针灸针眼小的伤口,也不易愈合,且不注意处理针口和控制饮食,可能会引起针口感染 。
【如何防止针灸晕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