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分类鼎是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 。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 。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 。
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和陶瓷器物一样被普遍使用 。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 。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持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 。
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 。周代的鼎分为三大类:镬鼎、升鼎、羞鼎 。镬鼎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 。升鼎也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
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 。
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器 。
景泰蓝手工艺品17寸汉煌镇宅方鼎
【鼎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