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窑瓷器的品种(下)【颜色釉瓷】
官窑颜色釉瓷除了做陶瓷日用品、陈设器外,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祭祀用瓷 。《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地坛及社稷坛用黄釉瓷、月夕坛用白釉瓷、朝日坛用红釉瓷,非常严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明代宣德朝起,官窑就有仿制宋代五大名窑的传统,这种时尚在清雍正朝尤甚,由此创制出许多让人爱不释手的颜色釉瓷。
高温颜色釉瓷
高温颜色釉瓷是在1200--1350°C温度下一次烧成的 。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六朝的官窑高温颜色釉瓷品种繁多 。祭(霁)红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官窑的名瓷,因其釉汁晶莹似红宝石,故又有宝石红釉之称 。清康熙郎窑红釉瓷、豇豆红釉瓷也是高温颜色釉瓷中的精品 。除红釉外,还有蓝釉,翠青釉,(甜)白釉,酱釉,冬青釉,仿宋代名窑的青灰釉、天青釉、白釉、青白釉、(高温)黄釉等等 。
中温颜色釉瓷
中温颜色釉瓷的制作,需要先烧成涩胎瓷,再上釉,最后在900--1200°C的温度下二次烧成 。孔雀绿釉、毡包青釉、矾红釉都是中温釉 。孔雀绿釉最早见于磁州窑 。明宣德官窑乘古而制,孔雀绿釉是其名贵品种,在明成化、弘治、正德等朝和清代前期也有烧造 。毡包青釉的釉色较祭蓝釉发紫,釉面浑厚 。它于康熙官窑始烧,是清代各朝的传统品种 。矾红又称铁红(其着色剂为铁)、抹红(上釉的工艺为抹法) 。它即可作釉又可做彩,是中国陶瓷中最早的釉上彩,宋加彩的红色即是 。明正德、嘉靖、隆庆年间因祭红釉难烧,而皇家祭祀必用,故曾下令烧矾红瓷以代 。
低温颜色釉瓷
烧制低温颜色釉瓷亦需先烧成涩胎瓷,然后在700--900℃的温度下二次烧成 。品种见黄釉、胭脂红釉、茄皮紫釉、瓜皮绿釉、水绿釉、粉红釉等,其中黄釉瓷的数量最多 。自明宣德朝以后,黄釉瓷器是黄帝、黄后的日用品,也是祭祀用器,当然也是各朝官窑必烧之物 。各朝官窑黄釉器的色泽,以弘治朝的为最 。因为,首先量大且色泽一致,说明当时工艺已过关;其次色泽娇美,有"鸡油黄"之称,也因用浇釉工艺,有"娇黄"之美誉 。
【窑变釉瓷】
窑变釉是釉汁在窑内发生化学变化后形成的,外观上表现为各种釉色相间相融,色彩变化新奇 。清代窑变釉品种主要是仿鈞釉和炉鈞釉 。仿鈞釉即仿宋代钧窑的釉色 。炉鈞釉始于雍正朝,是低温釉 。制作时,先高温烧好涩胎瓷,再施釉,最后入800--900°C的炉内,两次烧成 。因它的釉是二次入炉烧成的,且釉面仿宋代鈞窑窑变,故名 。炉鈞釉瓷多见于清雍正、乾隆两朝 。
【结晶釉瓷】
结晶釉内含明显的结晶体 。结晶釉的产生是因为釉内含有足量的结晶体物质(如赤矿),当釉熔融而处于饱和状态后,又逐渐冷却时,这些结晶体物质便由非结晶态转为结晶态,它们夹在釉面中,表现的很明显 。清代结晶釉品种因其色泽被称为茶叶末釉、鳝鱼黄釉、蟹壳青釉等 。它们都是雍正、乾隆两朝的名品 。
【特种工艺瓷】
清代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本人的嗜好而下旨要求烧制各种新奇制品,督窑官无不尽心竭力的操办,从而使官窑烧造出许多精美无比的新品 。特种工艺瓷的制作,就是乾隆官窑的杰出成就 。戗金、镂银、琢石、髹漆、牙雕、螺钿、竹木、匏蠡诸作,乾隆官窑瓷(特别是唐英督窑时期)都可以仿制的惟妙惟肖 。比如乾隆官窑金彩器足以乱真 。金彩器古以有之 。元以前是用贴金工艺,即将敲得很薄的金箔,用捣碎的蒜汁贴在瓷器上 。清乾隆时期改用描金,做法是将金子磨碎,调成浆水,然后沉淀,干燥,使用时,掺入铅粉作熔剂 。金与铅按10:1的比例混合成彩料,描绘在瓷器上,再入温度为700-850℃的炉中烘烤,出炉后,经过打磨,使其表面具有金器的光泽,这就是描金 。描金直接用金粉,耗量大,只有官窑的高级器物才使用 。嘉庆朝以后用液态金水(一种树脂盐),这是嘉庆朝以后不见效果逼真的仿金器的原因之一。
清雍正 炉钧釉镏金释道儒座
【下 明、清官窑瓷器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