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的认识与心得
1、学习中医后的感想80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
一,先宏观后微观 。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 。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 。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 。千招会,不如一招精 。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 。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 。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 。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 。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 。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
2、学习中医学的体会和收获~~!!
尽量多看经典吧,内经合伤寒论要透吃,然后方剂和药物要熟识,温热病学就可以放后面点中医的学习要悟的,当然,初期的学习室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对阴阳五行,病理病机,要好好理解后期才是对医案的学习和看别人的学习心得 。最后关键的事临床,人家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临床在中医德学习里是很关键的,很多经验和对书本理论的认识,都是从临床积累出来的,慢慢来,不要急,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的
这个问题要你自己通过学习中医,才能认识中医,才能有体会 。
正治,或【反治】非常之要;
体会什么了?写出来就是好文章!
3、求一篇初识中医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员,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学好 。初到医院工作,老师向我说明了医院药房经营的有中药、中成药、西药、非药及一部分器械,让我们对医院的实习任务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中药调剂室,张老师将我们交给任主任后,我的实习正式开始了 。对着满室的中药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药房,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甚至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展示着中草药的神秘,我想我喜欢这个地方 。中药房很小,成药和草药被一条走道隔在两边 。通常草药的调配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不面向患者 。划价,收费集中在前房 。实习在记草药名和位置的要求下开始 。从老师抓一副药而我称出一味药的无奈到单独完成一张处方的从容,我得到了太多东西 。
4、作文对中医的理解六百字
中华文化瑰宝——中医 山东东营市一中 王学雯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科学,部分国人认为要想强国,就要西化 。这种极端的认识使得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被贬得一文不值,我国的中医理论从那时起就被卷入了尴尬的境地,强势的西医正一点点吞噬掉中医 。李阿姨自学中医,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图书馆和上 。在与她交流之后,我感触颇深,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对于我来说是宝贵的 。她没有长篇大论地给我们讲中医理论,而是让我们认识了各种医疗用具、人体穴位图等,并且告诉我们一些平时能用得上的中医治病的小窍门 。李阿姨还在我们身上实践,让我们真正体会了中医治病的效果 。和西医里那些冰冷的针管相比,中医的用具可有意思多了,那些五花八门的用具是猜不出它们用途的 。印象最深的那只酷似钢笔的针,没想到是在耳尖放血用的 。乍听阿姨说“放血”这两个字时,不免恐惧,后来才知道不过是在耳尖的穴位上扎一个眼儿流几滴血而已,并且那种疼痛感一般人都能承受,但只在有很严重的炎症时才会用这种方法,它能调节体内平衡,清除毒素 。李阿姨还给我们演示了其他诊治方法,比如针灸、刮痧等,都是我们平时鲜有所闻的 。中医讲究气血平衡,人体遍布穴位,尤以脚部和耳部最
多,这些穴位大多与不同的器官相关联,因此只要找准穴位揉一揉、按一按,就是治疗 。当李阿姨告诉我这些只是皮毛时,我不禁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更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古人的智慧感到骄傲 。然而这些在一些时尚的国人眼里却不值一提 。积极吸取西方先进的文化本没什么错,但如果因此而扔掉流传了上千年的老祖宗的智慧结晶,那就愚蠢了 。中医虽然有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但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中医和西医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西医主要是得了病再治,药物全是化学成分,见效快,但有副作用,而中医则主要是让人怎样不得病,重在调理,但见效慢 。美国著名科学家乔治·萨顿在《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提到,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 。这彻底否定了中医理论不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说法 。李阿姨还告诉我们,她当时就读的中医学院,打着“中西结合”课改的幌子,把中医定为选修课,西医则必修 。现在的中医还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没有人传承 。中医目前是靠拥有纯中医技能的中医师们撑着,他们大多已经50岁以上,80后90后一般没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
习惯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奇妙的东西,它总是让你有许多的无奈,但又可以给你带来许多的快乐 。从早上的第一楼阳光跳到我的床前,我就一直在习惯着一件事情,那就是睁开眼睛,迎接那明媚的阳光 。然后在床头柜上摸索我的手机,看看几点钟了,我是习惯于要知道有没有足够的时间,才能继续睡得踏实的人 。可是表妹就不同,不管什么闹钟响,一定得睡饱了再说,而且不准别人叫醒她 。我对此难以置信,难道上学要迟到了也不担心吗?【对中医的认识与心得】
推荐阅读
- 儿童肠炎症状,小儿肠炎的症状及治疗
- 支气管炎的四大饮食禁忌 支气管炎的饮食原则
- 建筑师和建造师的区别 建筑师和建造师的区别是什么
- 卡对卡在手机上如何转账
- 肌肤干燥怎样补水 男人肌肤补水的误区
- pph在饭圈什么意思
- 历史上过目难忘瞬间:围着苏联红军的德国妇女,盟军强迫日军把弹药倒进大海
- 上海公租房可以买吗
- 田螺的养殖方法 关于田螺的养殖方法
- 遗憾的句子 关于遗憾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