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宋元茶文化

中国的唐代是近五千年中气温最为温暖的一个时期 , 所以 , 茶树的栽培北限可以扩展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 。
但是 , 到了宋代 , 气温要比唐代低2—3℃ , 因此 , 南方的茶叶生产优势就更加突出了 。宋朝茶业的发展着重反映在福建茶业的崛起 , 茶类生产的演变 。宋元茶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 与茶叶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 , 而且 , 更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
  宋代茶业的发展
⑴ 茶业重心南移宋代贡焙从顾渚改为建安 , 主要是为保证清明前能送到京城 , 以赶上皇室的清明郊祭并赐享国戚近臣 , 而宜兴、长兴的茶树因气温较低而发芽推迟 , 很难保证在清明前贡到汴京 。欧阳修有诗句说: “建安三千里 , 京师三月尝新茶” , 正说明建茶萌发时间很早 。
建茶作为贡物 , 最早是从五代闽和南唐时开始的 , 而且很有地方特色 。根据吴任臣《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中记载:通文二年(公元937年) , “国人贡建州茶膏 , 制以异味 , 胶以金缕 , 名曰耐重儿 , 凡八枚 。”“命建州制的乳茶 , 号曰京挺腊茶之贡 。……始罢阳羡茶 。”因而可以说 , 贡焙南迁 , 宋朝罢顾渚紫笋改贡建安、腊面茶 , 是宋朝沿承南唐的旧制 , 是一个历史过程 。
建安设立贡焙 , 以北苑 , 壑源所产最佳 , 佛岭、沙溪次之 , 东官 , 西溪又次之 。
北苑贡茶采制很讲究 , 对当时茶叶制造技术的促进和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石门、乳吉、香口三外焙 ,  亦隶于北苑 , 皆采摘茶芽 , 送官焙添造 , 每岁縻金共二万余缗 , 日役千夫 , 凡两月方能跑事 。……惟壑源诸处私焙茶 , 其绝品亦可敌官焙 , 自昔至今 , 亦皆入贡 , 其流贩四方 , 悉私焙茶年” 。这表明了宋朝的官焙对当地茶叶起到了一个技术示范和推动作用 , 而各地私焙的兴起 , 又反过来对官焙有质量上的竞争和促进作用 。
随着贡焙的南迁 , 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叶生产明显发展了起来 。《太平寰宇记》中对南方产茶的记载要比唐朝详细和丰富 。其“江南东道”一节中记载: “福州土产茶 , 南剑州土产茶 , 有六般: 白乳、金字、蜡面、骨子、山挺、银字;建州土产茶 , ……出茶” , “江南西道”有: “袁州土产茶;吉州土产茶;抚州土产茶;江州土产茶;鄂州土产茶;岳州王朝场;……”“岭南道”的记载是: “封州土产茶春紫笋茶 , 夏紫笋茶;邕州 , 上林县都茗山 , 在县西六十里 , 其山出茶 , 土人食之 , 因呼为都茗山 , 容州土产竹茶” 。
这些记载 , 比陆羽《茶经》中有关南国产茶的资料要详细得多 。这正反映了由于气候转寒 , 促使南部的茶业 , 较北部更加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
⑵ 茶类的演变宋元茶叶生产发展中的一个特点 , 是由团饼为主趋向于以片茶、散茶的为主 。
北宋前期 , 茶叶生产主要是以团茶、饼茶为主 , 这是属于紧压茶类 , 特别是在北苑贡茶中 , 这类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和技巧 , 日趋精湛 , 不断创新 , 无论是在外形和内质上 , 都达到了团饼茶的最高峰 。
由于宫廷用茶要求 , 煮茶方式和品饮方式与民间乡饮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 所以团饼茶在作为宫廷之用时 , 有其独特的价值 。但是 , 团饼茶的制作工艺和煮饮方式都比较繁琐 , 对于一般的普通饮用者来说 , 则多有不适合的地方 。
因为一般的劳动者的饮茶 , 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 , 不可能去购饮价值昂贵的团饼 , 而且也无暇去精心烹制 。他们总是希望价值低廉且煮饮方便 。于是 , 在过去团饼茶工艺的基础上 , 就出现了蒸而不碎 , 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 。
宋朝时 , 对那些团状、饼状的紧压茶常称之为“片茶” , 而对那些散状的茶叶 , 在当时又称为“草茶” , 或“散茶” 。
宋朝主要生产片茶的地区有兴国军 (湖南阳新)、饶州(江西鄱阳) ,  池州(安徽贵池)、虔州(江西赣州)、袁州(江西宜春)、 临江军(江西清江)、歙州(安徽歙县)、 潭州(湖南长沙)、江陵(湖北江陵)、岳州(湖南岳阳)、辰州(湖南沅陵)、澧州(湖南津市)、光州(河南横川)、 鼎州(湖南常德)以及两浙和建安(福建建瓯)等地 。
出产散茶的地区 , 主要有淮南、荆湖、归州(湖北秭归)和江南一带 。
到元代 , 散茶明显超过团饼茶 , 成为主要的生产茶类 , 元代中期的《王祯农书》中 , 记载当时的茶叶有“茗茶”、“末茶”和“腊茶”三种 。“茗茶” 就是有的史籍中所说的芽茶或叶茶;“末茶”是把散茶碾成碎末的产品 , 而“腊茶”则是腊面茶的简称 , 就是团饼茶 。“腊茶”在元代“惟充贡茶 , 民间罕之” 。所以说 , 在元朝 , 至少在元朝中期以前 , 由《王祯农书》记述的实际情况来看 , 除贡茶仍采用紧压茶之外 , 我国大多数地区和大多数民族中 , 一般只采制和饮用叶茶或末茶 。到了元末明初 , “民间止用江西末茶 , 各处叶茶”( 叶子奇《草木子》) 。
宋元时期的茶类中 , 团饼代表着一种传统工艺的产品 , 而散茶则是一种新兴的产品 。散茶的技术在民间也发展得很快 , 它与团饼茶的工艺技术 , 其实是并行而存在 , 并行而发展的 。在北宋团饼茶生产占统治地位时 , 散茶的生产和技术仍然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如欧阳修的《归田录》(1067年)中载:“腊茶出于剑建 , 草茶盛于两浙 , 两浙之口 , 日注为第一 , 自景(公元1303—1038)以后 , 洪州双井白芽渐盛 , 近岁制作尤精 , ……其品远出日汴上 , 遂为草茶第一”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宋元茶类的改制 , 是顺应多数茶叶消费者 , 为简化制茶 , 减少烹饮过程需要的一种自然的发展结果 。
宋元时期的茶类转型 , 为后来转入明清的散茶大生产 , 进而走向近代发展之路 , 奠定了技术基础 。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宋代茶叶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深化 , 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 , 宋代茶文化与唐代茶文化一起 , 共同构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灿烂篇章 。
⑴ 茶学的深入宋代茶学与唐代茶学相比 , 在深度上多有建树 。由于茶业的南移 , 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 , 所以不少的茶学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倾向于建茶 , 特别是对北苑贡茶的研究 , 既深且精 , 在学术专题上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和地域色彩 。这些研究以着作的形式流传下来后 , 为当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 , 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
在宋代茶叶着作中 , 比较着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 蔡襄的《茶录》、 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沈括的《本朝茶法》、 赵佶的《大观茶论》、 唐庚的《斗茶记》、熊蕃和熊克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等 。
在宋代茶学作者中 , 有作为一国之主的宋徽宗赵佶 , 有朝廷大臣和文学家丁谓、蔡襄 , 有着名的自然科学家沈括 , 更有乡儒、进士 , 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实姓名的隐士“审安老人” 。从这些作者的身份来看 , 宋代茶学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层次都很丰富 。
在研究内容上包括茶叶产地的比较、烹茶技艺、茶叶型制、原料与成茶的关系、饮茶器具、斗茶过程及欣赏、茶叶质量检评、北苑贡茶名实等等 。
宋代茶学由于比较专注于建茶 , 所以在深度上 , 系统性上比唐代都有新的发展 。
⑵ 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宫廷皇室的影响 。无论其文化特色 , 或是文化形式 , 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一种贵族色彩 。于此同时 , 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畴内 , 得到了更为丰满的发展 。
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封建礼制对贡茶的精益求精 , 进而引发出各种饮茶用茶方式 。宋代贡茶自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 , 通过精工改制后 , 在形式和品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  号称“小龙团饼茶” 。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 , 然金可有 , 而茶不可得” , 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 , 珍惜备加 , 即使是宰相近臣 , 也不随便赐赠 , 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 , 中枢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 , 而这些大臣往往自己舍不得品饮 , 专门用来孝敬父母或转赠好友 。这种茶在赐赠大臣前 , 先由宫女用金箔剪成龙凤、花草图案贴在上面 , 称为“绣茶” 。
北苑贡茶进入皇室后 , 在茶品与官品之间有严格的对应规定 , 茶的赐用有严格的等级区别 。如“龙茶”只供皇帝饮用 , 或只能由皇帝恩赐给执政、亲王、长公主 。凤茶 , 专供皇室成员、大学士和将帅 。近臣可得到京挺、的乳等茶 。
宋代饮茶礼仪中 , 赐茶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 赐茶包括皇帝向大臣们赐茶 , 朝廷向外国来使赐茶、宫廷游观活动中的赐茶 , 皇帝向国子监的监官、学官及太学生赐茶 , 还有在宫廷中的婚丧礼仪中也有赐茶的内容 。由赐茶而衍生出来的还有大型的宫廷茶宴 。
第二 , 贡茶的精益求精 , 促成了斗茶、品茶艺术的形成和提高 。
由于皇室十分重视贡茶的质量 , 各贡茶督官对品质的改进十分重视 , 贡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地方官的仕途 , 因此 , 茶叶产地的质量竞争也十分激烈 。斗茶 , 就是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
于此同时 , 在斗茶活动不断升温之际 , 对品茶、斗茶技艺的理论探讨也不断进行 , 典型的就是蔡襄的《茶录》 , 《茶录》就是专门为仁宗皇帝了解贡茶及其品尝煮饮技巧而写的一部专着 , 其中论及到民间斗茶的用器、过程、评判优劣的标准等等 , 如《茶录》一类的着作对沟通皇室与民间的联系 , 对斗茶及品饮艺术的理论提升 , 对进一步推广和指导各种贡茶的质量竞争 , 都具有很强烈的影响 。至于宋徽宗以一种茶叶专家的姿态撰写《大观茶论》 , 更不容下官平民们等闲视之 。其影响力、倡导力更是巨大 。这些影响其实就是朝廷由上而下的一种间接的干预 。
⑶ 各种茶饮方式活动的兴盛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 。在以贡茶一路衍生出来的有“绣茶”、“斗茶”;作为文人自娱自乐的有“分茶”;作为民间的茶楼、饭馆中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
宋代民间饮茶最典型的是在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杭州) 。南宋建都临安之时 , 由于南北饮茶文化的交流融合 , 以此为中心的茶馆文化崭露头角 。
【上 宋元茶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