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谈种茶方法

    茶叶是多年生长的木本作物 。陆羽说,“其地,上者生烂石 。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33】植茶的土壤以酸性土腐植质多,土壤疏松者为优;其次,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以及丘陵地区的红土、黄土都可以种茶 。茶树由茶籽播种繁殖,每年农历霜降节前后,采摘已成熟的茶籽,阴干去壳贮藏,以便适时播种 。如何下种.他仅简单提示,“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没有讲明具体载的栽种方法 。
    陆羽以后,经过百多年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更为丰富了,韩鄂便比较详尽具体地谈到了茶树的种植方法:
    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所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 。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 。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 。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 。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 。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 。茶未成开 。四面不妨种雄麻、黍、傺等 。收茶子: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不尔,即力冻不生,至二月出种之 。【34】
    韩鄂所介绍的是穴播种茶法,它谈到了保护种子、选择耕地、施肥、下种、中耕、追肥、收获等几个重要环节 。特别着重谈到了种茶适宜的地方 。“树下或北阴之地”、“桑下、竹阴地”、“宜山中带坡峻 。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 。这是因为茶树生长需要较高的气温,但又不能长期烈日暴晒,尤其是幼嫩的茶苗,不能经受高温的太阳照射,所以在北阴的地方或者树阴下开穴播种为良 。茶树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适宜积水多的土壤,所以低洼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并非茶树的乐园 。“宜山中带坡峻”,这种倾斜缓慢的山地既能排水畅通,又能水土保持和防止强风,以免强风损害嫩芽 。因此,我国南方广大丘陵和山坡地是茶树的理想生长环境 。宋代赵汝砺的《北苑别录》也说,“茶性恶水,宜肥地斜坡阴地走水处” 。可见唐宋人对茶树的认识也比较一致,直到现代,我国产茶地区的分布情况也还是如此 。
【唐人谈种茶方法】    韩鄂说,秋收后的茶于要用湿沙土拌,穰草覆盖,至明年二月出种 。否则便将经冬冻坏不生 。由此可以看出,他所介绍的可能是江淮间即较北地区的情形,如果在长江以南是不需要如此护理而不会冻坏的 。湿沙土拌,又覆盖草,既是妥善保藏了种子 。而且用筐笼盛之,是避免种子含水多了,容易发霉,三者结合处理,可以保持种子的一定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促进种子发芽,以便到农历仲春月开坎下种 。每坑种六七十棵,覆土寸厚,茶籽聚集在一块,在适当气候条件下易于突破土层,较快地出苗 。
    施肥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供给植物所需养料,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都不能缺肥 。茶籽下种时和以粪土,中耕时也要上肥 。一般说来,下种前最好用腐熟的堆肥作基肥,中耕时用沤熟的小便、稀粪作追肥,以便促使茶叶迅速生长 。但由于茶树苗嫩,一次不能施肥太多,以免肥多伤害嫩苗,因此,在小便中多加些水使之稀释是必要的 。
    书中还提到茶园内可以间种套种雄麻、黍、穄等作物,既是合理利用土地以增加农业收入,又可以对幼嫩茶苗起着蔽阴和助长的作用 。另外,穴播的树苗到一定时期需要间苗和移栽,茶园内还要中耕除草,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
    韩鄂同样提到了人工栽植茶树三年后便可采摘 。但是,他没有谈如何采摘以及如何加工茶叶 。陆羽和唐宋其他人士谈到了不少,本文将在下节讨论它 。就种茶方法来说,正如前面注文所已指出的,《四时纂要》所介绍的办法自五代经两宋以至于元是一直沿袭了下来 。因此,它在我国植茶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
    注释:
    【33】《茶经》卷上《一之源》 。
    【34】《四时纂要》卷2 。泽咸案,《四时纂要》全书四万余字.体例略同汉代的《四民月令》,逐月列举所做的事情,综观全书所载农事 。大多偏重于北方有关农业技术的内容,经过查对,也以引自《齐民要术》者为主,但文字常有变动 。还有一些是《齐民要术》所没有的 。种茶法便是很突出的事例 。此书自五代至宋、元,很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册府元龟》卷553《献替》,《宋史》卷263《窦俨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5天禧四年四月癸卯,《玉海》卷178《食货》.王祯《农书》卷10《茶》 。都很强调《四时纂要》的重要性 。有的还删节其中部分文字入其书 。(《农书》引作《四时类要》.从引文看,实即《四时纂要》)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1958年中华书局印本)说,《四时纂要》“似南宋末年已然少见,后世流传更少.……清马国翰曾有辑本 。……现在只在《太平御览》中尚得见原书的点滴 。”这部在国内早佚的农书.日本昭和三十六年(1961年)已据万历十八年(1590年)朝鲜重刻本影印 。本文所引该书.即依据影印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