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紫砂数宜兴,早在唐朝即闻名

有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 , 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 可见世人对宜兴紫砂之珍爱 。宜兴丁蜀镇羊角山的紫砂古窑址以及出土的紫砂茶具残片证实 , 宜兴紫砂器的生产 , 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千年陶都数宜兴陶都宜兴东临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 , 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 , 地处沪、宁、杭的中心 , 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新兴城市 。宜兴古称阳羡、荆溪 , 自秦始皇设阳羡郡起 , 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在该地曾先后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唐五代的青瓷窑址以及明代以前的紫砂罐残片 。唐代 , 宜兴郡以好茶闻名全国;从唐肃宗到明太祖的600年间 , 常州阳羡茶均为上等好茶;并且设立了“贡茶院” 。明太祖洪武年间废除团茶政策 , 遂带来了制茶方法的改革 。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 , 颜色绛紫 , 其制品通称“紫砂器” , 通常也简称“紫砂” 。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 , 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 。当时 , 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 , 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 。清代时 , 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 , 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 。此后经久不衰 。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宜兴也得以成为与景德镇瓷都相并列的陶都 。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开始前 , 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 , 有十多座龙窑常年生产 , 1932年产量仍高达220多万件 。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砂锅、人物雕等上千个品种 , 造型大方 , 色彩古雅 , 产品畅销世界 。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 , 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 , 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紫砂茶具领风骚 紫砂陶主要品种有壶、杯、瓶、鼎、碗、盘、碟等等 , 造型丰富多彩 , 尤以紫砂茶壶最为出色 。其独有的实用性能与艺术鉴赏价值的高度和谐统一 。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 , 紫泥新品泛春华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 , 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 , 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兴起 。紫砂茶具 , 属陶器茶具的一种 。它坯质致密坚硬 , 取天然泥色 , 大多为紫砂 , 亦有红砂、白砂 。这种陶土 , 含铁量大 , 有良好的可塑性 。紫砂茶具的色泽 , 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 , 经过“澄”、“洗” , 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 , 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 , 蜜泥呈淡赭石色 , 石黄泥呈朱砂色 , 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 , 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 , 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 。优质的原料 , 天然的色泽 , 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据专家介绍 , 紫砂茶具耐寒耐热 , 泡茶无熟汤味 , 能保真香 , 且传热缓慢 , 不易烫手 , 用它炖茶 , 也不会爆裂 。因此 , 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 , 价重一二十金 , 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 。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 , 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从万历到明末 , 紫砂茶具发展迅速 , 名家辈出 , 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 。明朝的时大彬是“壶家三大”之一 。他最初仿供春 , 喜欢做大壶 。后来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 , 共同研究品茗之道 , 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位把砂壶缩小 。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 , 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 。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 , 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等 。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 , 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 , 被誉为“千载一时” 。时大彬也因为被后人公认为 , 为紫砂器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重要人物 。享誉世界收藏热新中国成立后 , 宜兴紫砂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1957年10月 , 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 , 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 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 , 销售总额 27万多元 。自1957年起 , 紫砂产品恢复出口 , 年产量达106万件 , 产值28.1万元 。1984年3月 , 紫砂名师李昌鸿 , 应邀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 。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 。同时还在“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进行了紫砂工艺示范表演 。此后不久 , 紫砂名师李昌鸿、沈蘧华制作、陶刻高手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和紫砂名师顾绍培制作、陶刻高手谭泉海镌刻的百寿紫砂瓶 , 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 , 为中国紫砂赢得了世界声誉 。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制造技术的提高 , 宜兴紫砂陶艺已臻愈益精妙之境 。上世纪90年代后 , 特别是东南亚各地对于紫砂的狂热支持 , 也为紫砂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 紫砂收藏热一度有所降温 , 但近来又呈现出反弹之势 , 对宜兴紫砂挚爱者仍趋之若鹜 。
【千年紫砂数宜兴,早在唐朝即闻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