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意思:如果对国家有利 , 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该句出自林则徐所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 , 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 , 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 , 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诗作淳厚雍容、平和大度 , 颇合大臣之体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原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 , 再竭衰庸定不支 。

苟利国家生死以 ,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 , 养拙刚于戍卒宜 。
戏与山妻谈故事 , 试吟断送老头皮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注释1、衰庸:意近“衰朽” , 衰老而无能 , 这里是自谦之词 。
2、以:用 , 去做 。“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 , 受到时人的诽谤 , 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 , 死生以之 。”(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
3、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
4、养拙:犹言藏拙 , 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正好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
5、戏与”二句:作者自注 , 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 , 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 , 云“更休落魄耽杯酒 , 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 , 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 , 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 , 妻子送出门皆哭 。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 , 坡乃出 。这两句诗用此典故 , 表达他的旷达胸襟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故事:旧事 , 典故 。
6、苟:如果 。
7、岂:难道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 , 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 , 以我衰老之躯 , 平庸之才 , 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 , 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 , 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 , 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 , 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 , 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赏析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 , 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 , 再而衰 , 三而竭 , 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 , 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 , 即“只要有利于国家 , 哪怕是死 , 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 , 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 , 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生死以” , 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 , 他说:“苟利社稷 , 死生以之 。”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 , 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 , 细细咀嚼 , 似有万丈波澜 。“谪居” , 意为
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按封建社会的惯例 , 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 , 只要未曾杀头 , 都得叩谢皇恩浩荡 。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 , 那也是您的恩典 。”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 , 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 。”“刚” , 即“刚好”、“正好” 。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 , 访天下隐者 , 杞人杨朴奉召廷对 , 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 , 亦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 , 这回断送老头皮 。”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 。
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 , 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 , 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 。”言外之意 , 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 , 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 , 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 , 也就达到极限了 。认真体味这首七律 , 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
对仗工稳而灵活 , 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 。如 , 以“国家”对“祸福” , 以“生死”对“避趋” , 按词性来说 , 都是正对 。“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 , 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 。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 , 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 , 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创作背景林则徐抗英有功 , 却遭投降派诬陷 , 被道光帝革职 , 发配伊犁 , 效力赎罪 。他忍辱负重 , 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发配到新疆伊犁 。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 , 在满腔愤怒下写下此诗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作者介绍林则徐 , 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 , 字元抚 , 又字少穆、石麟 , 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 是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 官至一品 , 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 , 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 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 , 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 ,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