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茶马古道——盐井

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隐藏着古老的滇藏茶马古道 。时间抹去昔日古道上商贾马匹往返穿梭的身影,叮叮咚咚的马铃也只是留在书中的印记 。然而,我们惊喜地发现,地处西藏芒康的盐井镇的古盐田,却仍然是一处活着的茶马古道 。得益于澜沧江边自然恩赐的卤泉,盐井盐田13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从不间断的产盐历史 。江边岩壁上密密麻麻的木质盐架,劳作中的纳西族藏族盐农身影,和他们固守着千年的传统晒盐工艺,成就了一道愈久弥新的人文风景线 。
从成都到昆明( 酒店 )后,再从昆明出发,过纳西古城丽江,214国道便进入横断山脉的雄壮高深的沟谷之中 。从金沙江大拐弯到白马雪山,从密境香格里拉到迪庆德钦,膜拜过金光炫目的卡瓦格博,俯瞰澜沧江壮阔雄浑的峡谷 。我从德钦的飞来寺出发,一直伴在梅里雪山和澜沧江峡谷的右侧而行 。这正是我此行要找寻的,它是“盐井”,一个被称为活着的茶马古道的地方,一个应该停下来细细体会的地方 。
抵达盐井镇正值中午,品尝了趣味与美味兼备的加佳面,便认识了美丽的老板卓玛 。要问盐井有什么?卓玛会用清亮的嗓音唱着介绍给你:那是“盐田、温泉和加佳面” 。盐田当然是必看的,顺着卓玛指引的方向,沿土路崎岖而下,一直走向澜沧江边的一段蛇形山谷之中 。
盐田就集中分布在一段两千米长的S型峡谷中,以江水为界,分为东、西岸两大部分 。西岸地势较为平缓,盐田规模较大,而东岸地势陡峭,规模较小,高低落差很大 。单块盐田的结构是由崖壁、木质盐台和支撑木三位一体构成,盐田相互层叠,直上崖顶,中间以栈道相连 。既要牢固耐用,又要取卤和工作的方便,空间的设计利用必须非常巧妙,这是先人们非凡的智慧 。从高处俯瞰,盐田依着山势河谷的大曲线,田块方格棋盘般一块块整齐排列,波光粼粼,犹如一面面镜子,跟随角度的变化,镜面倒映出蓝天、白云和山峦,呈现出炫目的色块,勤劳的盐农零星地撒在这巨大的方格中,人影和倒影成双而动;而那些没有倒影的则是将收成的盐田,已经泛起晶莹亮泽,零散点缀其间,形成了美不胜收的时空画卷 。
顺着陡峭的山坡,有些狭窄的小路通往盐田的下方,我饶有兴趣的顺路下去,便可发现盐田更多的秘密 。钻入盐架的下方,我就被一条条“盐挂”吸引,原来以粘土夯实的盐台表面并不是完全隔水,少量的卤水沿着土层和盐架缝隙缓慢地渗漏下来,又被山谷干燥的空气风干,形成一根根白色的“盐挂”,形态好似喀斯特溶洞中的钟乳鹅管 。大量的“盐挂”密密麻麻的吊在盐架的下方,那些渗漏下来多余的卤水还能顺着中空的鹅管滴入下面的卤池中,循环利用,不造成浪费 。据说这些盐挂因质地雪白、杂质少,更是上好的产品,可定期收集贩卖 。
穿梭在盐架的下面似矿洞又似迷宫一般,周围有无数跟支着盐架的木桩,这些木桩十分耐人寻味,表面看起来十分老朽,地质松软,轻轻触碰便会一片片絮状脱落,想必年代不短 。但是,这些看似老朽的木桩,其实是长期受到盐卤的浸润,内部木质却依然坚硬而且不易生虫腐烂,可使用百年 。所以,在盐田拆修的时候,人们还要将这些木料取下继续泡在卤池之中,备之以后用 。盐架的下面供人通过的小道在其间七歪八拐,岔路很多,多数止步在一些临时储藏区或通往盐田上方的木梯边 。
由于不辨方向,我也需要时不时顺着木梯子爬上去探头望望,以便确认自己大致区域 。顺势向下,越往江边走,越是明白盐井产盐的真正奥秘 。原来,在澜沧江这段不长的河谷里,靠近水边有很多天然的盐卤泉眼,卤水不断地从岩缝中流出 。靠近江水的泉眼被筑起数米高的像倒扣着的水缸一般的石墙,用以防止夏天暴涨的江水淹没;稍高一些的泉眼则顺岩石地形凿开规则不一蓄水潭 。所以,盐井的制盐工艺其实比较简单:将泉眼中冒出的卤水分各级盐池蓄水存放,将盐架上用细土打平夯实后,将卤水注入,等待阳光和风将水分蒸发掉,就可收获结晶的盐 。它不同于巴蜀自贡的井盐,需深钻卤井、耗时费力;也不同于海盐依赖海潮,质地又远胜于池盐、砂盐、崖盐和石盐 。
每年的3月份到6月份是澜沧江畔桃花盛开的时候,也是制盐的黄金时间 。此时晒出的盐品质最好,称为“桃花盐” 。听说上好桃花白盐大约每100斤可以卖到100元,而质量低红盐大约为35-55元 。古时候,盐井的盐不是直接销售,而是以物易物,价格随行就市,好的时候一斗盐换一斗青稞,便宜的时候三斗盐换一斗青稞,另外,一至两斗盐还能换一斤酥油,三斗盐能换一斗奶渣 。盐井盐的销路也渗透到整个青藏高原的东部南部,除相近云南的德钦、香格里拉等地,还销往西藏的昌都地区和四川巴塘、理塘、康定等地 。尤其是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据说牲畜吃了身体健壮有力 。
盐卤不是澜沧江唯一的恩赐,卓玛歌中的温泉就在盐井上游不远的曲孜卡乡,泉眼有108眼,高达80度水温的暖流从石缝中涌出,给予人们祛病消灾,安神解乏的馈赠 。前往曲孜卡时,从214国道的高处回望盐井所在的峡谷,河谷两岸还有一大片村庄和青稞田,郁郁葱葱恬静安详,背后层层叠叠的盐架依稀可见,滚滚的澜沧江水川流其间,给予了这片宝地永不停歇的脉动 。
盐井的产盐历史始于何处,已经没有确凿的考证,资料中只是这样描述: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 。在古人类学研究中,认为澜沧江峡谷为早期青、甘氐羌部族向南迁徙至云南的通道,也许正是迁徙途中羌人俯身以岸边泉眼解渴才偶然发现了这块天然的盐卤丰产宝地 。不难想象,在这片高原上,发现了自流的卤水无疑就是淘到了金子 。于是,人们就在这里架棚晒盐,并越聚越多,村寨出现了,农田出现了,大批的盐被骡子驮出山,换回富足的生活物资 。今天,藏族和纳西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共同传承古老的制盐工艺 。
在澜沧江谷底温润的沙土上,到处布置有成片成片的葡萄架,本不该生在高原的葡萄和葡萄酒酿制方法是18世纪中叶随法国传教士一同传到这里,使澜沧江河谷的当地居民也能酿出上好的法国口味的红葡萄酒 。今天,芒康建有现代化的葡萄酒厂,每年可采购消耗100万公斤以上的本地葡萄 。由于原料和酿造技术都与法国“波尔多”一脉相承,故味道纯正,声名远播 。
【活着的茶马古道——盐井】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