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翅

鲨鱼翅拼音Shā Yú Chì
别名鲛鱼翅、鲛鲨翅、沙鱼翅、金丝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鳍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telus manazo Bleeker
采收和储藏:加工鲨鱼肉时 , 取其鳍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1.白斑星鲨 , 体细长 , 一般在1m以内 。头宽 , 吻稍厚 , 前端钝 。眼椭圆形 , 瞬褐平横外露 , 眼后有小型喷水孔 。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处 , 有鼻瓣 。口呈三角形 , 距吻端 , 有唇褶 , 上唇褶宽扁而长 , 下唇褶狭而短 。齿细小而多 , 铺石状排列 。鳃孔5个 , 前3个较宽 , 比眼径较大 。最后2个较狭 , 位于胸鳍上方 。背鳍2个 , 第1背鳍约于体腔中部上方 , 上角圆钝 , 后缘凹入 , 下角延长尖突 。第2背鳍稍小 , 形状相似 。臀鳍小 , 起点约与第2背鳍基底中部相对 。胸鳍中大 , 始于第5鳃孔下方 , 后缘斜直或微凹 。腹鳍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 , 内角较尖 。尾鳍狭长 , 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部微突 , 中后部有一凹缺 , 后部三角形突出 。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 , 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色斑点;鳍褐色 , 边缘较淡 , 下侧面和腹面银白色 。
2.灰星鲨 , 体细而延长 , 体长1m左右 。头平扁 , 吻中等长 , 背视近三角形 。眼椭圆形 。鼻孔宽大 , 前鼻瓣中部具一舌状突出 , 出水孔半露 。口颇小 , 三角形 , 两侧斜行 , 前端圆钝 , 下颌稍短 , 口闭时上颌牙全露 , 下颌牙只在缝合处露出 。上唇褶粗大而短 , 下唇褶细而较长 , 齿细小而多 , 铺石状排列 。喷水孔小 , 横椭圆形 , 两端尖 , 位于眼角下后方 。鳃孔5个 , 狭小 , 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背鳍2个 , 第1背鳍颇大 , 较后位 , 上角圆钝 , 后缘凹入 , 下角延长尖突 。第2背鳍稍小 , 上角钝圆 , 后缘深凹 , 下角延长尖突 。腹鳍比第2背鳍稍小 , 鳍脚平扁延长 。胸鳍中等大 。体背侧面为褐色 , 腹面白色 , 各鳍紫褐色 , 后缘较浅淡 , 体无白色斑点 。
3.白斑角鲨 , 体较细长 , 体长1-1.5m 。头宽扁而长 , 吻长 , 前缘窄尖 。眼椭圆形 , 无瞬膜 , 鼻孔中等大 , 几平横 , 口浅弧形 , 近于横列 , 上唇褶宽扁 , 下唇褶较短 。齿上下颌同型 , 下颌齿稍宽 。喷水孔肾形 , 颇大 , 鳃孔5个颇小 。背鳍2个 , 各具1硬棘 。第1背鳍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后 , 第2背鳍小 , 距腹鳍较近 。臀鳍消失 。胸鳍颇宽大 , 鳍端伸达第1背鳍硬棘下方 。腹鳍近方形 , 位于两背鳍之间的后半部下方 。尾鳍宽短 , 帚形 , 上叶发达 , 下叶后部无缺刻 。体灰褐色 , 腹面白色 , 幼体背面及上侧面具圆形或长形白斑2纵行 , 随年龄增长而白斑减少 , 成体仅在上侧留存几个不显明白斑 。各鳍暗褐色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近海 。以软体动物、虾、蟹及小鱼为食 。卵胎生 , 每产10余仔 。
【鲨鱼翅】2.栖近海暖温水域 。主要食甲壳动物 。胎生 , 每胎产10余仔 。
3.栖息于近海沿岸区域 , 适温为6-14℃ , 随水温季节变化而回游 , 主食小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卵胎生 。每胎产10-13仔 。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等水域 。
2.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 。
3.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 。
化学成分鳍含弹性素(elastoidin)及多种氨基酸 。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肾;肺;胃经
功能主治益气;补虚;开胃 。主虚劳;胃虚;腹泻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 适量;或煅炭研末 。
摘录《中华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