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 语文知识归纳
学好语文要学会批注 。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 。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
文章插图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总结写作手法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 语文知识归纳】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4
修辞手法讲解8个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②拟物 。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
②具体代抽象 。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③专名代泛称 。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
④人名代著作 。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
⑤部分代整体 。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
⑥结果代原因 。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
⑦原料代成品 。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
⑧地名代本体 。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 。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②缩小夸张 。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③超前夸张 。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
成分对偶 。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 。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
②句子排比 。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二、文言虚词
1.之
(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 。其名为鹏
(3)代词,它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再说水的聚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在庭堂的低洼处倒杯水,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鹏鸟借着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 。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
推荐阅读
- 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呢请说明○
- 搭档的意思 搭档的用法
- 表达心境迷茫的诗句8字 迷茫不知所措的短句
- 京源链的功效与作用,锗链有什么功效
- 忌烟的功效与作用,禁止吸烟的好处
- 樱桃的种植方法 樱桃的种植方法和技艺是什么
- 冠心舒通的作用与功效,什么药治疗冠心病最有效呢?
- 梅菜包子的做法
- 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
- 锅巴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