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大黄
别名:葵叶大黄
性味:味苦 , 性寒
掌叶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攻积滞 , 清湿热 , 泻火 , 凉血 , 祛瘀 , 解毒 。掌叶大黄主治【掌叶大黄】治实积便秘 , 热结胸痞 , 湿热泻痢 , 急性阑尾炎 , 疳积 , 神经性皮炎 , 脂溢性皮炎 , 过敏性皮炎 , 脓疱疮 , 牙痛 , 黄疸 , 淋病 , 水肿腹满 , 小便不利 , 目赤 , 咽喉肿痛 , 口舌生疮 , 胃热呕吐 , 吐血 , 衄血 , 便血 , 尿血 , 蓄血 , 经闭 , 产后瘀滞腹痛 , 跌打损伤 , 热毒痈疡 , 丹毒 , 烫伤 。用量3~12g 。
掌叶大黄选方1.治便秘:(1)大黄6g , 火麻仁15g 。水煎服 。用于一般便秘 。(2)酒大黄45g , 桃仁18g , 木香、炒枳实、柴胡各15g , 甘草12g 。共研成粉 , 用蜂蜜制成丸 , 早晚各服6g 。用于习惯性便秘 。2.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大黄、厚朴各9g , 枳实6g , 水煎;另加芒硝6g冲服 。3.治急性阑尾炎:大黄12g , 牡丹皮、元明粉各9g(元明粉分2次冲服) , 冬瓜子、桃仁各15g 。每日1剂 , 水煎分2次服 。4.治疳积:大黄、芒硝、析子、杏仁、桃仁各6g 。共研成粉 , 加面粉适量与鸡蛋1个 , 共捣烂成糊状 , 敷于脐部 , 24小时后除去 , 局部呈紫青色即可 。5.治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皮炎:大黄、栀子、白芷各1000g , 黄连、滑石、苍术、青黛、石膏各500g , 甘草1750g , 姜黄1250g , 骨碎补750g 。上药除青黛外 , 共研成粉与青黛混匀备用 。取药粉适量 , 调香油摊于纱布上敷患处 , 每日2~3次 。6.治脓疱疮:大黄、黄连各9g , 黄柏3g , 煅石膏6g 。共研成粉 , 香油调搽患处 。7.治牙痛:生大黄60g , 用75%酒精或黄酒浸泡1个月 , 过滤 。以棉球蘸药液放于牙痛处5分钟后 , 吐掉棉球 , 每日2次 。8.治烧伤:大黄2500g , 陈石灰3500g 。先将石灰炒热后 , 再放入大黄 , 炒至石灰变成桃红色 , 大黄变成黑灰色时 , 筛去石灰 , 将大黄晾凉 , 研成粉 , 撒于伤面;如仅红肿 , 可将大黄粉调香油或桐油外涂 。冷天注意保温 。掌叶大黄药用部位来源于蓼科大黄属掌叶大黄的根和根状茎入药 。高大粗壮草本 , 高1.5~2m , 根及根状茎粗壮木质 。茎直立 , 中空 , 叶片长宽近相等 , 长40~60cm , 有时长稍大于宽 , 顶端窄渐尖或窄急尖 , 基部近心形 , 通常成掌状5裂 , 每一大裂片又分为近羽状的窄三角形小裂片 , 基出脉多为5条 , 叶面粗糙具乳突状毛 , 背面及边缘密被短毛;叶柄粗壮 , 圆柱状 , 与叶片近等长 , 密被锈乳突状毛;茎生叶向上渐小 , 柄亦渐短;托叶鞘大 , 长达15cm , 内面光滑 , 外表粗糙 。大型圆锥花序 , 分枝较聚拢 , 密被粗糙短毛;花小 , 通常为紫红色 , 有时黄白色;花梗长2~2.5mm , 关节位于中部以下;花被片6片 , 外轮3片较窄小 , 内轮3片较大 , 宽椭圆形到近圆形 , 长1~1.5mm;雄蕊9枚 , 不外露;花盘薄 , 与花丝基部粘连;子房菱状宽卵形 , 花柱略反曲 , 柱头头状 。果实长圆状椭圆形到长圆形 , 长8~9mm , 宽7~7.5mm , 两端均下凹 , 翅宽约2.5mm , 纵脉靠近翅的边缘;种子宽卵形 , 棕黑色 。花期6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1500~4400m的林缘或草坡上 。掌叶大黄选购保存甘肃、四川、青海、云南、湖南、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