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陶说专栏:紫陶为什么没有机制的?


紫陶说专栏:紫陶为什么没有机制的?

文章插图
建水紫陶为什么没有机制?相信这是大家心里都有疑虑的问题,全网也没有写关于这一方面的,那么在机制随处可见的今天,有着72道工序的建水紫陶为什么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呢?
【紫陶说专栏:紫陶为什么没有机制的?】一、泥料的收缩比
建水紫陶壶泥料手感像女孩子擦脸的面霜较为细柔,目数为200-350,泥料十分细腻,成型不易,机器无法直接成型,需要靠全手工拉胚才能成型,不同于紫砂仅需拍片再拼接即可成形 。
同一个建水紫陶器皿烧制前和烧制后的收缩比可以高达百分之18,而且不同的器皿收缩不尽相同,这就是影响紫陶成品率的主要原因 。
二、泥料干湿度不均匀
开始制作建水紫陶第一步先揉泥 。为什么要揉泥?
建水紫陶泥料要晾干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用于拉坯,揉泥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让泥料的干湿度均匀 。制作建水紫陶单制泥就分为取料、醒料、选料、配料、碎料、淘洗滤浆、滤泥、醒泥八大工序,过程中泥料会经常暴露在空气中,其泥料的表面和中心的水分含量就会不一样 。
如果直接将泥料浇铸或者倒模制成陶坯,陶坯各个部位的干湿度就会不同,烧制时收缩程度就有差异,进而导致坯体被收缩撕裂 。
三、建水没有官窑
紫砂在古代就受到皇室的重视,在宜兴由宫廷造办处出样,还有宜兴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作为贡品,有一定的需求和产量所以流通性较大,发展较快,随着时代的变迁,泥料枯竭和机制泛滥 。而建水紫陶,虽然同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但是知名度一直较低,无官窑,只有民窑,到目前为止很多还是以家庭作坊为主 。
四、云南地理环境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一带,受体制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束缚建水紫陶早年被遗忘在了滇南的边缴之地 。落后的经济,不发达的交通,影响了建水紫陶对外界的传播和认知度,需求量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没有需求就没有大规模生产,宜兴靠近沿海发展和传播的更快,再加上泥料的可塑性,机制产物必然而生,大量开采泥料稀缺,这也正导致了紫砂走向下坡路 。
建水紫陶是采用纯天然泥料,经手工成型、湿坯书画装饰、阴刻阳填、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多道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的陶器 。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 。
目前虽说发展缓慢,但我们每一个陶艺人都有责任来推动它的发展,用作品说话,为建水紫陶奉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