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建盏有哪些器型?


福建的建盏有哪些器型?

文章插图
对瓷器来讲 , 器型是骨 , 釉色是肉 , 二者融二为一、浑然一体方称佳品 。就建盏而言 , 一直受到关注的是极富个性的釉色 , 而器型则长时间被忽视 。但它却是建窑的根本所在 。
从出土的建窑产品来看 , 碗盏类占绝对比例 , 也有极少量灯盏、瓶、罐、高足杯、执壶、水盏、渣斗、盏托等 , 此类本篇不论 。
只就碗盏型的四大种类即束口、撇口、敞口、敛口来说明建窑的器型的本质特征 。其中束口盏又最能够体现建窑独特性 , 文中做详细论述 。
首先要说明建盏器型的基础是实用性 , 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斗茶 , 市井茶肆流行分茶 , 为适用这两种饮茶方式 , 应运而生出不同类型的茶盏 , 准确讲 , 用于斗茶的只有束口盏 , 撇口、敞口、敛口皆用于分茶 。
斗茶:一斗汤色 , 二斗水痕 。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 , 纯白者为胜 , 青白、灰白、黄白为负 。所用手法是“点” , 即称“点茶” 。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大夫 , 竞相趣此 。带有一定的竞技和趣味性 。
分茶:是宋人泡茶之一种方法 , 即以开水注入茶碗的技艺 , 观赏茶汤上形成的文字和图像 , 具有很强的观赏和娱乐性 , 与咖啡拉花有相似之处 。
按大小来分:适合斗茶的束口盏基本是11cm-15cm的中型口径 。用于分茶的则有母盏和分盏 , 母盏是大于15cm的大型口径 , 有的能够达到28cm甚至更大 , 分盏是客用的饮茶器具 , 口径一般会在11cm以下即小型口径 , 此外也有大于12cm的 , 不能一概而论 。
以下 , 笔者就这四种经典器型 , 逐一介绍:
束口盏
束口盏 , 因口沿以下有约1cm向内收束的凹槽 , 故名 。包括2种形制 , 深腹和浅腹 。深腹造型峻拔 , 浅腹则更显敦厚 , 参考尺寸:
深腹:口径12.4±1.5 高7±0.5
【福建的建盏有哪些器型?】浅腹:口径10.5±0.5 高5±0.5
建窑最为经典也是窑口烧制最多的就是束口盏 。“盏因茶而生”就是指束口盏完全是为了斗茶才诞生出来 。两宋300余年 , 束口盏横扫一切 , 独步茶界 , 无与匹敌 。
也根据斗茶需要 , 或高或矮 , 或大或小 , 还存在一些变化 ,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就提到:“然须度茶之多少 , 用盏之大小 , 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 , 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 , 试举几例:
束口盏的造型设计 , 有三大亮点:
第一 , 束口线的设计 , 能够在注水和击拂时约束茶汤外溢 。斗茶时茶汤距束口线会有一个统一的要求 , 对茶汤起到标尺作用 , 以利于验看胜负 。
第二 , 盏上部较陡 , 腹部为弧形 , 向内逐渐缩小成平底 , 点茶过程中 , 茶汤表面有充足空间与空气接触 , 利于点出上品末茶 。口沿仰折 , 品茶时 , 茶沫经束口处溢出 , 自带动力滑入口中 , 在触觉上形成冲击感 。
第三 , 胎自上而下逐渐加厚 , 使用过程中不易倾倒 。厚胎利于保温 , 同时捧盏时手感上浮下沉 , 可以说 , 束口盏从一而终 , 都在照顾茶人的身体感受 。
还有一点惊人之处 , 束口盏的宽高比完美的符合了黄金比例 。
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其称为黄金分割 。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 , 长与短之比为1:0.618 。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 , 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 , 至今不衰 。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即符合这一比例 。
束口盏口径12.4cm:高7.6cm=1:0.613 , 无限趋近这一比例 。建窑窑工根据斗茶需求、艺术审美 , 在不断使用和改进中调整定型 , 而这最终暗合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传奇的黄金比例 。
撇口盏
撇口盏因口沿明显向外撇 , 故名 。根据用途分为母盏和分盏 , 母盏即调膏冲注的大碗 , 分盏即用来饮茶的小盏 , 两者配套使用 。
就功用性来说 , 撇口盏主要用于分茶 , 原意就是将一份茶给大家分饮 。宋代除了斗茶以外的绝大多数场合用到的还是分茶 , 而且更多的是在商业场所使用 。
分茶最早盛自唐代宫廷 , 及至宋代 , 茶风鼎盛 , 茶肆林立 , 茶担遍行 , 从此分茶就带有强烈的商业性 。分茶时大碗和小盏配套使用 , 大碗一般口径都在15cm以上 , 小盏口径在11cm左右 。以至于它的品种丰富、适应广泛 , 如图:
从造型上看 , 撇口盏广口 , 有利于分茶时观赏 , 也利于清洗 , 同时重量较轻 , 方便叠放 。关于厚胎与薄胎之别 , 厚者利于保温适合冬天使用 , 薄者利于散热适合夏天使用 。
敞口盏
敞口盏也称“斗笠” , 口沿外敞 , 腹壁斜直或微弧 , 有深腹、浅腹两种 。器型变化不大 , 常见中、小型口径 , 偶有大型 。
与撇口盏器型的不同就是口沿敞开而不外撇 , 功用基本相同 , 但在宋代烧制数量比撇口盏要少
有学者推测 , 因为敞口盏线条比较生硬 , 使用时手感亦不是很舒服 , 所以在宋代烧制的数量比较少 , 同时器型变化也不大 。相对而言 , 饮茶用的这类小杯以敛口盏数量最大 , 器型变化也最丰富 。
敛口盏
“敛”即收之意 , 指盏口沿向内收敛 , 故名 。常见中小器型 , 小型器的比例较高 , 样式也很多 , 主要作为饮茶的小杯 。
敛口盏也因造型丰满、手感舒适等优势 , 在这类饮茶小盏中烧制数量最多 , 器型变化也最丰富 , 高矮胖瘦 , 口沿内收的程度都有所不同:
此外 , 大型敛口盏有种形制也称“钵” , 专为僧侣饮茶之用 , 也作为供奉之佛器 , 出土数量很少 。
易混之处
虽然上文已经具体了四种经典器型的各自特征 , 但在器型归类上很容易产生混淆 。特别是撇口盏 , 很容易与束口、敞口相混 。
撇口与束口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口沿 , 撇口是直接向外撇 , 而束口则是口沿下方有条凹槽 , 然后往上仰折 。
撇口与敞口有两点区别 , 一是撇口盏口沿外撇 , 敞口则是直线 。二是撇口盏腹壁一般微弧 , 而敞口还是一条直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