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葵草

天葵草拼音Tiān Kuí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Nakedcaule Groundsel
别名紫背天葵、雷丸草、夏无踪、老鼠屎草、旱铜钱草、蛇不见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全草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miaquilegia adoxoides(DC.)Makino[Isopyrum adoxoides DC.]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集,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
原形态天葵,多年生小草本,高10-30cm 。块根长1-2cm,粗3-6mm,外皮棕黑色 。茎直立,1-3条,上部有分枝,被稀疏白色柔毛 。基生叶为三出复叶;叶柄长3-12cm,基部扩大呈鞘状;叶片轮廓卵圆形或肾形,长1.2-3cm;小叶扇状菱形或倒卵状菱形,长0.6-2.5cm,宽1-2.8cm,3深裂,深裂片又作2-3圆齿状缺刻裂,两面无毛,下面常带紫色;茎生叶较小,互生,叶柄较短 。单歧或二岐聚伞花序,花梗长1-2.5cm,被白色细柔毛;苞片、小苞片状,3裂或不裂;花两性,小,直径4-6;萼片5,花瓣状,狭椭圆形,长4-6mm,宽1.2-2.5mm,白色,常带淡紫色,先端圆钝;花瓣5,匙形,长2.5-3.5mm,先端近截形,基部凸起呈囊状;雄蕊8-14,花丝下部变宽,花药宽椭圆形,黄色;退化雄蕊2,线状披针形,位于雄蕊内侧,白色膜质,与花丝近等长;心皮3-4,花柱短,先端向外反卷,无毛 。蓇葖果3-4,长6-7mm,宽2mm,表面具横向脉纹,先端有小细喙 。种子多数,卵状椭圆形,长约1mm,黑褐色,表面有小瘤状突起 。花期3-4月,果期4-5月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下、草丛、沟边路旁或山谷地较阴处 。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 。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阴湿,常野生于低山区路边和隙地荫蔽处 。忌积水,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栽培为好 。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 。5月采收种子,用潮湿细沙层积贮藏9-10月播种 。撒播,然后覆土,稍加镇压,育苗1年,第2年9-10月,挖根移栽,行株距为18cm×3cm,每行可交叉种两行,薄覆细土,上盖农家有机肥,最后盖草 。
田间管理,出苗后,揭去盖草,追淡粪水1-2次,以后拔草2-3次,5月倒苗后,暂停管理 。
性状性状鉴别,全草长15-30m 。块根肉质,外皮棕黑色,有须状支根 。茎纤细,被白色细柔毛 。基生叶为三出复叶,具长柄,基部扩大成鞘状;小叶扇状菱形或倒卵状菱形,长0.6-2.5cm,3深裂,黄绿色,下面常带紫色 。茎生叶较细小,互生 。单歧或二歧聚伞花序,花小,直径4-6mm;苞片小;花梗纤细,被短柔毛;萼片常带淡紫色;花瓣匙形 。蓇葖果久状长椭圆形,长6-7mm,表面具凸起横向脉纹 。种子椭圆形,褐色,长约1mm 。气微,味微甘、苦 。
【天葵草】化学成分含生物碱 。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利水通淋 。主瘰疬痈肿;蛇虫咬伤;疝气;小便淋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捣敷 。
各家论述《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月经不调,白带过多,风湿,跌打内外伤 。
摘录《中华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