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宋代〕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
译文
文章插图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希望我不要像谢安那样没有回到东山,死在西洲路,让你回首痛哭,违背了我们的雅志 。
赏析
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 。“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 。地上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物无情 。“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 。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白首忘机” 。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 。因此,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 。
文章插图
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 。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世,更没有忘情,他对生活的爱是执著强烈的,他对友情是非常珍视的 。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以“诗人”称参寥,正反映出二人志趣的投合 。苏轼才高学富,一般是不轻易许人的,但对参寥的诗,曾不止一次地赞赏 。如参寥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风薄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等,都是为苏轼所激赏的 。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兴趣,是二人友谊的一个重要基础 。
“约他年、东还海道”以下五句,表现了词人归隐之志的坚定,进一步写二人的友情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死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归隐的“雅志” 。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死后,他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词人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白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说“我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说“愿”,说“不应”,全从自我的感情落笔,正表现了两人情谊的深切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平淡的文字抒写深厚的情意,而气势雄放,意境浑然 。“从至情中流出”道出了这首词的特色 。由于词人与参寥有着共同的志趣,由于参寥品德的高尚,他们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 。词人所抒之情发自内心,这种真挚的感情并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 。这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看似容易,实际上只有少数作家才能达到 。元好问说苏轼词“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
此外,词中抒写出世的高想,表现人生空漠之感,却以豪迈的气势出之,使人惟觉其气象峥嵘,而毫无颓唐、消极之感 。词人强调达观和“忘机”,使人感到的却是他对友情的无比珍重 。苏轼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著于友情的个性,于此可见一斑 。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时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赴汴京时送给参寥的 。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推荐阅读
- 《观潮》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 《浣溪沙 渔父》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 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是什么
- 王燕是哪部穿越小说中的女主角
- 沈从文散文集有边城吗
- 《鹊桥仙 七夕》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 《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 《贺新郎 夏景》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 红书包秦文君
- 王一梅的作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