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 渔父》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调笑令·渔父
苏轼 〔宋代〕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 。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
译文
【《调笑令 渔父》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调笑令 渔父》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文章插图
捕鱼人啊,捕鱼人,你总是出没于长江上的微风细雨中 。身披青色蓑衣,头戴黄色箬笠,穿着黄色裤子 。你喝着红酒,吃着白鱼,直到傍晚回去 。傍晚回去,傍晚回去,长笛一声唤醒了你,此时竟不知身在何地?
创作背景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 。顺江而下途中,看到长江中游渔民的水上生活图景,即兴词作,描绘出渔父与大自然为伍的形象 。
赏析
全词运用对仗、叠句、偏正词,颠倒词等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渔父田园江湖生活的图景,表达了苏轼对渔父的羡慕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调笑令 渔父》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文章插图
“渔父,渔父”,开头两句以叠句的形式,呼唤出渔父,接着赞颂他们如同“江上微风细雨”,习以为常 。“青蓑黄箬裳衣”,写渔父的衣着,仅用六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渔父的外貌 。“红酒白鱼暮归”,写渔父钓鱼饮酒的情景 。还是以极为精炼之词,描绘了渔父充足的一天生活,乐而忘归 。
“青蓑黄箬”与“红酒白鱼”对仗,互相映照 。暗含着高雅的情趣 。较之《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中所写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放浪的渔父形象要高雅得多 。
以上数句突出的是渔父闲淡自适的形象,“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这是写渔父归家后的另一种生活情景,并上升到对渔父精神层面的叙述 。渔父披着暮色回到家后,吹起了长笛,自我消遣 。尽管渔父“归暮,归暮”了,但迎来的却是“长笛一声何处”新的一天的生活 。诙谐情趣,只有渔父才能独自享受 。苏轼通过对渔父生活及精神状态的描写,使得渔父的形象更为丰满 。
该词运用对仗,两个叠句,八个偏正词组,两个颠倒词,四个形、色、声通感的词句,巧妙组缀了一幅披风载雨、嗜酒归暮的渔父生活景象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