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众所周知的宋哥窑器,是中国陶瓷的巅峰之作 。
历史在不断发展,制瓷技艺也在不断进步,然而面对宋代哥窑艺术,人们感叹之余,只能高山仰止,望而却步 。
曾几何时,当代也有人能制作“传世哥窑”器,成了流传于坊间的秘密 。
数十年来,人们只见其器,不见其人 。在人们手中令人惊异的哥窑器,与“火气全无古气披”的宋哥窑,如出一辙 。
一位老人悄然离世,人们称呼他“叶师傅” 。几乎没有人知道他就是那些神奇的传世哥窑器的作者 。他是云和叶氏传世哥窑制瓷技艺的创制者叶德奎老先生 。
有人说“面壁十年图破壁”,叶师傅半辈子执着于哥窑制瓷技艺的研究,何止“十年” 。可以说,他所创造的当代传世哥窑制瓷技艺,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或许将承载着弘扬当代“传世哥窑”文化的使命 。
自成体系的几十道复杂工序
叶氏哥窑瓷器之所以神奇卓越,源于其与众不同的复杂制作工艺 。
从原料的选择,采集加工到窑炉设计制造,到成型、上釉,到装烧、烧制,再到后期纹片沁涂,其间几十道复杂工序,环环相扣自成一体 。
1.原料的选择和加工
“云和叶氏”之所以在浙江南部的云和县落地生根,一个原因是祖籍在本地,而更重要的是形成叶氏作品独特个性的主要原料来自于云和县境内 。
叶氏哥窑制瓷技艺创始人叶德奎先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对云和县境内的瓷矿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实验研究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艺要求,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了分类和选择 。
由于云和县地质属于复杂的火山成形地貌,分布有几亿年前的火山遗存,蕴藏金、银、氟、钛以及叶腊石、玛瑙等珍稀的矿产资源,这为叶氏瓷器工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原料采集完后,还须经过煅烧、粉碎、淘洗、球磨、沉淀、腐化等等复杂的加工和处理环节方能用于陶瓷坯、釉的工艺运用 。
【云和叶氏哥窑制瓷技艺】其中,最复杂的工艺是原料的配比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叶氏家族在这一领域花费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和精力,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 。
2.独特的叶氏窑炉
叶氏的窑炉是独特的 。
保存于叶氏哥窑作坊的早期窑炉,是叶德奎老先生亲自设计并制作的 。叶老先生在七十年代中叶和八十年代初曾设计建造过两座长四十多米的龙窑,考虑到龙窑的烧制周期过长和烧制数量过大,他通过大量实验和改进创造性地设计出了新型的窑炉 。
这些窑炉的特点主要是:结合多种热能的产生特性,大幅度提升了窑炉的烧成曲线度,通俗讲,它能完成普通窑炉难以想象的烧成效果 。
3.传统手工艺成形
叶氏哥窑制瓷技艺坚持传统手工艺成形 。
手工艺成形所能展现的神采是现代工艺批量成形无法比拟的 。其中涉及到许多艺术语言中不可言传的奇妙内容 。因而,虽然科技在日新月异,但还是有传统手工艺所存在的重要意义 。这一点在传统型哥窑制品上的体现尤为突出 。
传统手工艺成型会对瓷器的器型、纹片、气息等特征上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赋予制品的“唯一性”的特征,致使叶氏哥窑作品具备可以被收藏的基础 。
以宋哥窑的制瓷信息为依据而创立的叶氏哥窑制瓷技艺,从某种意义上忠实地传承了传统技艺的信息,包括轮车成型、泥片对角粘接成型、手工模印成型等工艺手法 。
4.多层烧结多次上釉
“多次上釉多次烧成”工艺是南宋官窑系瓷窑的主要工艺特征 。云和叶氏恢复了这一技艺,并深入研究和发展了其工艺特性,创作出一些极具传统特色的制品 。
多层烧结多次烧成是非常复杂的技艺,完成一个过程需要十几道工序,一般需要上四次以上瓷釉,需要多次入窑烧结 。其工艺的效果体现在瓷器的器型、釉质、纹片形状等的细部特征上,是传统工艺中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 。
5.御火而烧成
瓷器的烧成是瓷器制作的核心工艺 。在传统制瓷技艺中,烧成是极难掌握的技艺,甚至需要“神助”,也衍生出了许多“窑神”文化 。
现代瓷器的烧制由于窑炉工具的改进变得相对容易,然而也因此而失去了许多传统文化中对“火”崇拜精神 。云和叶氏在对窑炉进行改造的同时,体悟了古人对火的崇拜,进而创造了独特的“御火”工艺,诠释了深刻的“瓷”文化内涵,也令叶氏瓷器变化无穷 。
6.纹片的生成和沁涂
纹片的生成是一件奇妙无比的过程 。“两件哥窑不会产生完全相同的纹片”这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并不神奇 。然而,让哥窑器产生具有“生命律动”的纹片,却是一件需要人与物相互交融的事情 。它似乎已不仅仅是技术的范畴 。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叶氏哥窑制瓷技艺具有多重的随机特性 。这不由让人想到乾隆爷的一句赏瓷名言:“宋瓷方是瓷”,宋瓷之妙似乎可以由此及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