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宿府
杜甫 〔唐代〕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
译文

《宿府》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文章插图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
赏析
此诗首联倒装 。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 。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 。“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 。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
《宿府》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文章插图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 。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 。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 。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风尘”句紧承“永夜”句 。“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 。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 。“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 。“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 。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 。“关塞”句紧承“中天”句 。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 。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 。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
尾联照应首联 。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 。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 。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 。诗人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 。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 。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 。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 。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 。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 。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 。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
【《宿府》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