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便是我国传统面食
中国面食民俗文化浅谈
面食是体现民俗、表现民间心理意愿的一种最广泛、最深刻的方面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 , 人们总把自己的希望和祈盼通过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运用面食给予淋漓尽致的表达 。
面食的一大优点就是可以随心所欲 , 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塑造出任何寄托各自心愿的象征体 , 因而在民间倍受青睐 。
下面就面食所蕴含的民俗臆向和文化内涵作粗浅的探讨 。
一、节日、节气中的面食
1、春节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 , 寄托着人们对过去一年收获的庆贺和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的企盼 , 因而是个充满喜庆、充满温馨的节日 。做多种多样寄托着人们愿望的面食 , 既表现出对辞旧的庄重 , 也表现了对迎新的虔诚 , 因此 , 精心制做面食 , 就成为了春节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
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 , 就进入了忙年的时间 , 蒸制面食也随之开始 。过年的面食 , 人们各尽所能 , 蒸得花样繁多 , 大小皆有 , 表达人们的各种祈盼 。
(1)枣饽饽
所谓的枣饽饽 , 就是在半圆形的面饽饽上挑起数个面鼻 , 然后再插上切成条状的大枣肉 。
枣饽饽有大小之分 , 一般的习俗是大枣饽饽和小枣饽饽都要各蒸八个 。“八” , 因为谐音“发” , 历来被认为是吉祥数字;“枣” , 则谐音“早” , 迎合了人们凡事求早的心理 , 无论是早发家还是早生子 , 什么都要赶早 , “早养儿女早得济”等俗语体现出人们传统的以早为上的理念 。
在人们的心理上 , 饽饽蒸得越大越白 , 插的枣越多 , 越表明生活富足和用心虔诚 , 所以人们在春节作面食时 , 都极尽所能 , 尽量把饽饽蒸得大些、白些 , 枣也插得尽量多些 。
大枣饽饽主要用来在除夕之夜祭天或祀祖所用 , 小枣饽饽则主要用于压箱柜 , 以祈求上天保佑来年丰衣足食 。
新年正月民间有“出门”串亲戚的习俗 。平日里 , 大家各忙各的 , 不得见面或无暇交谈 。过年有了空闲 , 七大姑、八大姨、外祖、娘舅、老丈人、姐父、舅子 , 大家聚在一起 , 交流一年来的收获或谈谈来年的打算 。在那人们生活还不富足的往年 , “出门”最常见、也是最体面的礼品就是过年的大枣饽饽 。如今 , 人们的生活富裕了 , 面食已经不再稀罕 , 人们走亲串友带上更高级的蛋、奶、点心 , 比大枣饽饽更有面子 , 现如今 , 传统的大枣饽饽早已退出了走亲串友人们的礼包 。
(2)剩虫
“剩虫” , 实际上是用面团揉成的一对头粗尾细的阴阳面鱼 , 头尾相错摆放的太极图 , 在它背上分别挑面鼻 , 插上大枣 , 口中也含大枣 。它反映了道教的影响 , 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 。取“剩虫”之名 , 隐含着“年年有余”的寓意 , 体现了人们祈求来年生活富裕、平安长寿的愿望 。
(3)刺猬
刺猬在民间一直被认为是可以助人发家生财的吉祥之物 。人们用面做成刺猬的样子 , 用剪刀在其身上剪出猬毛 , 背上挑面鼻、插大枣 , 口中插大枣 。
(4)粘糕
粘糕是用黍米面制成的 。有两种做法:一是黍米面调和好后 , 放在锅箅上摊成饼状 , 蒸熟出锅 , 备日后食用;二是将它包在面皮内蒸熟 。“粘糕”之名恰谐“年高”之音 , 寓“年年攀高”之意 , 所以也是春节的必具面食 。
(5)元宝
元宝 , 是用面团仿照古代之金银锭元宝做成的 , 是扩大了的金银锭元宝 , 在上面挑面鼻、插大枣 。意寓“财宝” 。
(6)葫芦
葫芦 , 也是用面团仿照蔓结亚腰葫芦做成的 , 在大头上挑面鼻、插大枣 。
葫芦 , 在华夏族文化中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 。在华夏民族的远古时期 , 先民们就对葫芦怀有一种特别的热衷之情 , 据中国文化史学家闻一多考证 , “盘古开天地”的“盘古”就源于“瓠”的音变 , “瓠”即是葫芦 , 流传至今的还有“葫芦兄弟”的神话传说 。人们之所以崇尚、钟情于葫芦 , 是因为人们看重了葫芦具有的多子的特点 , 反映了人们自古就有的“多子多福”的祈求和心愿 。
(7)饺子
饺子 , 是春节里必吃的面食之一 , 不但是因为饺子的美味 , 恐怕还在于其深层的寓意 。
俗语云:大寒小寒 , 吃饺子过年 。清朝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 , 盛馔同离 , 如食扁食 , 名角子 , 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又说:“每年初一 , 无论贫富贵贱 , 皆以白面做饺食之 , 谓之煮饽饽 , 举国皆然 , 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 , 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 , 以卜顺利 , 家人食得者 , 则终岁大吉 。”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 , 寓意吉利 , 以示辞旧迎新 。
饺子 , 因其形似元宝而倍受人们青睐 。除了上文史料中所记吃饺子的讲究以外 , 春节包饺子也有讲究 , 因为除夕之夜不但是辞旧 , 更在于迎新 , 所以 , 除夕之夜包饺子也成了人们预卜来年的谶物 , 据说 , 饺子包完时 , 若饺子皮有剩余 , 则预示来年丰衣;若饺子馅有剩余 , 就预示来年足食 。
2、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 也称“灯节” 。元宵节要吃元宵 , 元宵也是一种包馅面食 , 取其“团团圆圆”之意 , 祈愿家人来年团圆、美满 。照旧俗 , 元宵节还有赏灯的惯例 。早年没有电灯 , 用的是油灯 , 所以 , 在元宵之夜都要点燃用豆面捏成的“豆面灯” 。豆面灯是用豆面粉调和而捏出的十二属相样的灯 , 灯顶上部都捏一个盛燃油的“油碗” , 倒上些许豆油或花生油 , 放上一根用棉纱捻成的灯芯 , 点燃就可以了 。
用后的豆面灯也是一种上好的面食 。将用后的豆面灯切成薄片 , 晾晒干储存起来 , 用它作炒菜的伴料 , 既有嚼劲 , 又有营养 。
3、清明节
清明节是燕子回归的节气 , 所以 , 除了蒸制扫墓的祭品,还要蒸制面食小燕 。《诗经》上有“天命玄鸟 , 降而生商”的说法 , “玄鸟”,就是燕子,商朝人把自己看作了燕子的后代,可见燕子历来就被人们视为吉祥之鸟 。民间也有“燕子居 , 家道旺”一说 , 所蒸制的燕子也以大燕背负小燕为多 , 有祈盼人丁兴旺之寓意 。
4、七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巧节 , 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在民间有烙火烧、果子等面食的习俗 。火烧象征团圆;果子则是用模子压出来的 , 有面鱼、莲花、桃子、桂花、虎头、狮面、卍字等形状 , 表达了人们祈求生活富裕、多子、长寿、幸福的心愿 。
5、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是仲秋节 , 民间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月饼象征圆满,表现了人们祈盼生活圆满人团圆的生活佳境 。
二、非节日面食
1、婴儿降生
新生儿降生 , 家添人丁 , 是全家之大喜 , 当然要郑重庆贺了 。在传统的庆贺婴儿出生的惯例中有“看欢气”、“抓周”、“赶生日”等习俗 。“看欢气” , 是在婴儿出生后的随便几日里由事主确定某一天 , 亲戚朋友齐来庆贺;“抓周”和“赶生日”都在婴儿出生一周年举行 。
庆贺婴儿降生 , 人们所带的贺礼大多为面食品 , 主要有“蒸锔子”、“蒸钜钜”“蒸葫芦”、“蒸虎头”等 。蒸锔子的形状就是一枚夸大了的锔子:中间粗 , 两头细而带短爪 , 锔子的作用就是连合破裂的瓷器 , 蒸锔锔的寓意就是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钜是用坚硬的铁铸成的柱子 , 蒸钜钜的形状似蒸锔子 , 中间粗两头细而有圆球 , 是钜的美化变形 , 寓含强壮之意;蒸葫芦寄托的就是希望包括新生儿在内的家人能世代人丁兴旺;蒸虎头也是企求新生儿能象百兽之王一样健壮 。
而且 , 作这些蒸面食的时候里头都要包进少许黄豆 , 据说可以征象婴儿心眼儿多而灵活 。
2、婚嫁
婚嫁的面食主要有“喜饼”、“抓果”、“莲子”等 。
喜饼 , 是烙成或烤制的 , 意在祝愿新人生活圆满;抓果 , 是油炸或烙成的 , 寓含多子之意;莲子 , 是用刻有莲蓬花纹的模具扣出并蒸制的 , 它具有双关“连生贵子”之意 。这些都饱含人们祝愿新人多子圆满的祈望 。
3、祝寿
祝寿的面食主要有“面条”、“寿桃”等 。
面条 , 称为长寿面 , 预祝寿主健康长寿;寿桃 , 是蒸成的桃形面食 。桃子历来被视为能驱魔的吉祥之物 , 新生儿头一次到姥姥家,要身边插桃枝,就是为避邪 。端午节家门插桃枝 , 也是为避邪 。作寿桃就是希望寿主能远离病魔 , 健康长寿 。
4、人来客去
民间的迎来送往之礼也常常借面食来表达 , 人来客去讲究“起脚饺子落脚面” , 面条 , 又有表示顺利的寓意 , 客人来了吃面条 , 意在庆祝客人一路顺风、安全抵达;饺子 , 有财宝之相 , 客人离去吃饺子 , 是祝愿客人前程能家富财宝 。
总观中国面食,尽管花样繁多,但其所表现的主题不外祈求美满富裕、健康长寿、平安幸福的主旨 , 包含着深厚的追求幸福的文化内涵 。
正是:
华夏面食花样繁,
源远流长千千年 。
味美内涵更丰厚 ,
营养体魄保平安 。
面文化很多可惜我知道不多 , 没法告诉您 。比较普遍的叫长寿面 , 因面长而取 。另则 , 传说古人认为脸长者长寿 。面和面(脸)同字同音故取 。所以现在人们在过生日庆寿时吃长面 。一示庆贺健康长寿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隋唐之后,贵族阶层开始慢慢消失了呢?
- 新生儿出生前后膜叫什么名字
- 在我国传销批捕条件是什么
- 中国古代茶叶广告
- 小卖部的烟从哪进货
- 南方vs北方食物
- 桃花的开放时间是几月
- 属虎几月出生好
- 我国制造出的第一辆汽车是什么牌
- 女方18岁是否可以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