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实力那么厉害 秦王最后为何将他处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王为何要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
公元前257年,白起死于杜邮,方式是被赐予自刎 。在收到秦王让他自杀的命令之后,白起先是非常的吃惊,觉得自己没有罪 。但是沉默良久后,他怅然说道:“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
很多人都觉得那时候的白起是在忏悔,可实际上,白起说这话可能自嘲的意味更多一些 。他为秦王四处征战,最后却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他的内心自然是非常悲凉的,他的自杀不是因为秦王要他死他才死,更多的是因为他心寒 。

白起实力那么厉害 秦王最后为何将他处死

文章插图
确实,白起贵为一代名将,他一生征战沙场,为大秦开疆拓土,立下无数功劳,即便是屠杀数十万人,也是出于为秦王,为秦国所考虑,这样一个为国为王的人,按道理他没有理由会被自己的王,在自己的地界赐死 。
其实这连当时秦国本国民众也想不太通,《史记》记载:“民众也以白起死非其罪,无不怜之,深表怀 。”这说明本国秦人也非常同情白起,因为他们觉得白起并没有犯罪,甚至为了缅怀白起,还为其建造了祠堂来专门供奉他 。
那在众人眼中并没错的白起,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让当时的统治者秦昭襄王会如此狠心在最后要将他杀死呢?里面的缘由值得我们探讨一下 。
白起实力那么厉害 秦王最后为何将他处死

文章插图
【白起实力那么厉害 秦王最后为何将他处死】一、自身的性格使然
关于一个人物的性格,我们从史料为基点来看往往是最为直观的,也是最能够感受到的 。
长平之战后,秦赵各自休整了一段时间,秦王改派王陵攻赵,但这次攻赵军队却打了大败仗,前线战事逐渐吃紧,震怒的秦王于是想要征调正在养病的老白起,面对秦王的旨意,白起却坚决不受,并耿直的向其解说如今攻打秦国的弊端 。
秦王在白起不出的情况下,只好派王龁为将功赵,但等来的依旧是大败 。而《史记》记载,白起在得知前线兵败的时候,说了一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句话在白起看来或许是感叹加惋惜,但在这个时候耿直的说出来,在秦王看来嘲笑自己的意味恐怕就更重一些了,白起的这句话,无外乎火上浇油,加强了秦王对他的恨 。
接着就有了“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白起病可能是真病,毕竟上了年纪,但在这个时候又是这种耿直的称病理由,没有任何变通,不难免让人觉得是对秦王的态度过于消极了 。
而此时,前线又传来失利,秦王自然更加不舒适,于是迁怒于白起的不作为,令其上路 。白起这次终于是上路了,但却一直拖延时间,没有要急切动身的意思 。
毕竟白起是个倔脾气,自己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他认定了打不得赵国,就肯定不回去,因为去了在他看来也是没有意义的牺牲,这也终于让秦王最终忍无可忍 。
除此之外,往往统治者杀功臣都会担心一件事,那就是将他们杀死,群臣会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而秦王之所以敢最终杀死白起,就是因为白起在群臣当中的名声非常差 。诸葛亮对于白起的评价非常的客观,他说:“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 。”
白起实力那么厉害 秦王最后为何将他处死

文章插图
意思就是说白起非常善于打仗,但不善于经营人际关旭,其实从秦王杀白起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在应侯提出杀白起的建议之后,其他大臣没有站出来反对,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
白起很少刻意针对过谁,但是他的情商非常感人,所以可能在无形当中得罪了不少人,在白起风光的时候无人提及这件事,但是在白起落难的时候众人也没有出来施以援手 。
虽然白起或许有可能是对的,当时确实打不得赵国,但他如此耿直的拒绝秦王,不懂灵活变通,在秦王恼怒的是时候,去做一些火上浇油的事,而平时又不善于交际,与群臣关系比较僵持,这或许就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
二、应侯的推波助澜
当然,应侯或许也应该对白起的死负责 。本来对于最终如何处置白起,秦王是始终犹豫不决,因为他虽然痛恨白起的行径,但是白起毕竟是功臣,罪不至死 。
但就在这时候,应侯站出来表示:“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白起这次去赵国打仗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被迫前往,所以他非常不服气,(对秦王)不满意 。是在听了应侯的话,秦王这才决定将白起给赐死,其实要是没有应侯在旁边推波助澜,白起或许有可能免于杀身之祸的 。
不过也有人猜测应侯只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他只不过是把皇帝想说的话传达给了大家,换句话说,皇帝本身就想杀白起,应侯却背了黑锅 。
白起实力那么厉害 秦王最后为何将他处死

文章插图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觉得应侯只是为皇帝出谋划策,可是在史书当中有着明确记载,白起和应侯之间是一直有矛盾的,如果说这个矛盾是因为一些小事,那两个人只需要各退一步就能解决 。
可是这个矛盾是属于早就有的分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愈演愈烈,说明这不是小矛盾,他们两个都恨不得杀死对方,而应侯先这次抓住了机会,他自然是选择给白起迎头一击 。
三、后面深层次缘由:国家利益
当然了,能够做到秦王这个位置,虽然偶尔会因恼怒而失控一下,会有感情用事的情况,但很多时候他杀这样一个功臣应该也会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理性的分析里面存在的更加深层次的缘由,比如从国家利益方面来考虑 。当时在秦王看来,国家利益是什么?无外乎两点,一是对内巩固统治,二是对外开疆拓土 。所以我们从这两方面来看看 。
1、先说对内巩固 。我们在分析第一点的时候说到,白起曾有过多次抗旨不遵,自商鞅变法以来秦是最重视法律的,若秦王真对他宽大处理了,那么国家之内这股不良的风气就有可能会蔓延开来,秦王知道这种先河是不能开的,必定要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否则最后吃亏的肯定是他自己 。秦王斩杀白起或许相当于是自断一臂,不过这也成功保全了秦王的颜面还有秦国法度的严肃性,守住了王威,守住了法律,才算稳住了这个偌大的国度 。
白起实力那么厉害 秦王最后为何将他处死

文章插图
2、接着说说对外开疆拓土 。众所周知,白起在长平之战当中杀死了数十万人,这个数字是非常的可怕 。秦王想要攻取赵国难度非常大,因为民众对白起抱有相当大的敌意 。只要白起还活着,赵国的民众就会誓死抵抗,这会大大增加拿下赵国的难度 。出于攻伐利益方面的考虑,秦王萌生了卸磨杀驴的想法,恰逢白起作死,所以秦王就顺手把白起给杀死了 。
其实或许白起即便没有刻意作死,或许秦王也不会放过他,而是找个其他的理由将他杀死 。毕竟在皇帝的眼中利益永远是排在首位的,白起还能创造价值的时候秦王对他自然是尊敬有加,而白起当时已经年迈能够创造价值相当之少了,秦王就放弃了他 。尽管这非常的残酷,但或许这就是真实的现状 。
总结
其实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原因,我们大可以综合为一点,那就是感性因素 。因为无论是白起的性格,还是应侯的助力,都造成了昭襄王在当时直接发怒,最终赐死白起 。至于最后一点的国家利益则是出于理性的角度分析了昭襄王为何要杀白起 。而至于详细是哪个最终造成了白起的悲剧,这个就只能看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