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 脚后跟痛的治疗方法

一、脚后跟痛的原因跖筋膜炎
脚后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 。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 。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脚后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脚后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脚后跟痛 。跖筋膜炎引起的脚后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垫高脚后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可于足根内侧局部压痛点进行药物注射治疗,每周一次,注射后多数病人在二周内可以治愈 。
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 。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脚后跟痛 。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脚后跟下方都有压痛 。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
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 。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 。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 。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 。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 。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
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 。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
二、脚后跟痛的注意事项及预防注意事项
一、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 脚后跟痛的治疗方法】二、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
三、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四、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五、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六、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局部封闭治疗是疗效最快的治疗方法 。
预防方法
1、休息,注意少走路,站立时间亦缩短,减轻人体重量对患足的负担 。
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 。
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 。
4、功能锻炼:首先,肢体锻炼不因疼痛而避讳,反而要大力提倡,主要包括跟腱、跖筋膜牵拉锻炼 。跟腱及跖筋膜的适度牵拉有助于炎症消退,脚后跟痛的恢复,且非负重牵拉锻炼比负重牵拉锻炼效果好 。
其次,各式各样的足部矫形器都可用于跟痛症的保守治疗,可纠正足部力线不良,支撑足弓 。第三,夜间夹板作为一种支撑疗法,也是治疗跟痛症的常用辅助措施,尤其适用于晨起走路痛的患者 。
5、多喝水,避免受凉 。
6、营养物质的摄入对跟痛症的缓解也有重要作用,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如维生素C、锌、硫酸葡糖胺、菠萝蛋白酶、鱼油等营养物质在增加韧带强度、促进软组织修复、消炎消肿镇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从而可以缓解跟痛症的症状,是不可或缺的食疗方法 。易清淡饮食,忌吃上火食品,多吃鱼、排骨、牛奶 。
三、脚后跟的日常护理1.老年人应节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临床发现肥胖的足跟骨刺患者,比相似病情而体重标准者的治疗时间要长,恢复要慢 。原因很简单,就是肥胖患者自身的体重加重了足跟的负担,增加了治疗难度 。
2. 鞋子很重要,足跟骨质增生骨刺患者选穿轻软合适的鞋子 , 尽量选择平底鞋,尤其是不要穿过小或是太紧的鞋子,而女性应少穿高跟鞋或尽量避免穿过高的高跟鞋 。有条件者可使用海绵跟垫,可以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 。
3. 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操劳,足跟骨刺的产生其实是人体对超过它承受能力的力并使之均匀分布,降低受力强度的一种反应方式,足跟受力超出可适应强度越大,骨质增生骨刺就会发展的越快越严重,尤其是农村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当避免干过多的农活,累活 。
4. 尽量少吸烟或者戒烟;避免酗酒 。吸烟和酗酒都会减少骨矿物质的含量,所以戒烟和少喝酒对于预防足跟骨刺症是有利无弊的 。
四、脚后跟痛的中医疗法中药治疗
传统中医对脚后跟疼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必须使用桂附膏 。
膏药是祖国医学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等说法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 。.... 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
一、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
二、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 。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
三、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
可以打封闭针,效果快,相对费用便宜 。先在疼痛点注射一针,看疼痛情况可以半个月以后加强一针 。但封闭针不能保证彻底解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