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被和尚羞辱,20年功成名就他怎么对和尚的?


书生被和尚羞辱,20年功成名就他怎么对和尚的?

文章插图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给大家带来王播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
在唐德宗贞元时期,一位文人跌跌撞撞地从扬州惠昭寺木兰院出来 。虽然眼里流露出迷茫,但更多的是愤怒,尽管他的口袋中盘缠无几,但还是头也不回地离开 。也许,当时没有谁会想到,这位脸上写满着屈辱的年轻人,还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这里 。
这个人叫做王播,出生于唐肃宗乾元元年,那是安史之乱最惨烈的时期 。他本是太原人,因为父亲王恕在扬州担任仓曹参军,所以一家都居住在扬州 。可惜的是,在王播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亲就先后故去了,他由此成为了孤儿 。
书生被和尚羞辱,20年功成名就他怎么对和尚的?

文章插图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王播的生活自然是无比困顿 。可他立志功名,丝毫没有放弃学业 。为了能够填饱肚子,混口饭吃,他便找到了扬州的惠昭寺木兰院,寄居在僧舍之中 。
在唐朝,佛教兴盛,寺院有自己的僧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是一处世外桃源 。书生因为不事生产,在寺院中厮混的情况也很多 。惠昭寺本身香火旺盛,产业丰硕,也就同意王播住下 。王播也没有别的要求,他在读书之时,一听到寺院敲钟,就知道是饭点到了 。这时候的他会放下手中的功课,挤进和尚堆中一同吃斋 。
这样的生活过了很久,然而有一天,王播却很久没有听到钟声 。他还不以为然,继续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之中 。等到钟声大作之时,王播兴冲冲赶去吃饭,却看到已经满地狼藉,和尚们早已吃完走人,只留下几个小沙弥在收拾碗筷 。
很显然,和尚已经对这位读书人厌恶至极,甚至改变了习惯,留下了“饭后钟”的典故 。王播是个聪明人,他清楚自己已经不受欢迎了 。其实,下一餐他完全可以伺机守着饭点,置钟声而不顾 。然而,他不是乞丐,他有着读书人的清高骨气 。于是,王播愤然在住所的墙壁上写下一首诗,收拾行李后咧咧呛呛出门而去,这就出现了本文开篇的一幕 。
离开寺院的王播,从此却交上了好运 。他在唐德宗贞元十年考中进士,又在不久后的贤良方正科中成绩突出,踏入仕途 。他的起点虽然很低,也没有什么背景,但依靠着卓越的才干和圆滑的处事态度,最终两次出任宰相 。
唐穆宗时期,王播第一次被罢相,出京担任淮南节度使,住所就在扬州 。这也是他在二十多年后,第一次回到扬州 。王播一时兴起,就想到当年自己寄居的惠昭寺木兰院走走看看 。
尽管是被贬,但他仍然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军政长官,在当地无人敢与之争锋 。寺院听说后,赶紧将他居住过的地方修葺一新,而且还将当年王播题诗的墙壁擦去灰尘,并用上好的碧纱覆盖起来 。其实,和尚们心中后悔不迭,他们之所以让落魄学子白吃白住,图的就是他们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后可以得到照顾 。然而,这一次是严重地走眼了,放过了王播这条大鱼,而且还结下了梁子 。
书生被和尚羞辱,20年功成名就他怎么对和尚的?

文章插图
王播威严十足,在前呼后拥之中来到了惠昭寺 。当他看到那首墙壁上的诗都受到精心的保护,而自己当年却吃不上一顿舒心饭时,感慨良多 。于是,他让手下取出笔墨,写下了这首诗: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
在这首诗中,王播显然还是保持了风度,也相当克制 。他感慨当年和现在,二十年时间匆匆而过,物是人非 。然而,一想起当年的屈辱,王播就越发生气 。多年来的环海沉浮,虽然比这些小事要惊险得多,但王播还是忘不了未发迹时受到的待遇,愤然又写下了一首诗:
【书生被和尚羞辱,20年功成名就他怎么对和尚的?】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钟 。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
在这首诗中,王播就毫不客气了 。他将当年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尽情嘲讽和尚的有眼无珠 。这两首诗合起来的名字,就叫做《题木兰院二首》 。其实,王播为宰相后,官声并不好,但他的遭遇也可以给我们以借鉴 。人生多是起起伏伏,在低谷时,别人看不起自己是常有之事,我们不该自暴自弃,应该做出一番事业,以实际行动回应这些轻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