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阁大学士,为什么傅恒能身穿四团龙补服?

傅恒的四团龙补服是乾隆钦赐的殿阁大学士 。但期间还经历了一个从“不能穿”到“重要场合可以穿”的过度过程 。

殿阁大学士,为什么傅恒能身穿四团龙补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傅恒着四团龙补服画像)
殿阁大学士,为什么傅恒能身穿四团龙补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先说说傅恒的四团龙补服由来 。乾隆十一年、十二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先后攻打周围其他土司,破坏川藏地区秩序,乾隆派兵征剿 。川陕总督张广泗进剿无力,乾隆又派朝中第一重臣,保和殿大学士讷亲前往调度部队 。结果讷亲缺乏经验,又与张广泗不合,对军事作战产生分歧,贻误军机还讳败为胜,事后互相推诿过失,丧师辱国 。最后,大怒的乾隆将二人召回京城,张广泗处斩、讷亲赐自尽 。乾隆十三年,年仅二十八岁的新晋勋贵,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傅恒毛遂自荐,前往前线 。乾隆对傅恒寄予厚望,命其以户部尚书兼理川陕总督,经略军务 。更是将当时最高官职保和殿大学士授予傅恒 。傅恒抵达前线后更是加授太保,加军功三级 。在这种厚望之下,傅恒不辱使命,攻克金川数个重要据点,但是随后战争也陷入胶着 。乾隆担心傅恒重蹈讷亲覆辙,再次丧师辱国,于是见好就收,召回傅恒 。回京后,傅恒获封一等忠勇公,赐红宝石帽顶、四团龙补服 。
殿阁大学士,为什么傅恒能身穿四团龙补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公爵爵位应该使用的是前后两块正蟒方补)
这是傅恒的四团龙补服由来 。但是问题来了,因为傅恒的爵位是公爵,按照清朝制度,公爵的补服是正蟒方补,而只有宗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才能用团龙补服,并且贝勒、贝子只能用两团龙补服,亲王、郡王才能用四团龙补服 。故而,傅恒虽然获赐四团龙补服,却不能穿,至少在乾隆给予明确旨意前绝对不能穿,否则就是僭越 。
很快,旨意真的来了 。因为傅恒班师回朝后不久,莎罗奔迫于压力,不敢继续抵抗,就将降表就送来了 。乾隆大为惊喜,于是对傅恒更为赞赏 。上谕云:“ 经略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奏报莎罗奔郎卡俯首就降,经略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前已晋爵封公,酬庸更无殊典,所赐四团龙补褂着只受服用 。”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乾隆准许傅恒穿这件四团龙补服了 。而且是让他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穿 。
但是傅恒还是不敢,奏请在平时不穿,重大场合乾隆有旨意才穿,乾隆又发上谕:“经略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因朕赏给四团龙补服,并请于朝贺大典之日,遵旨服用,其寻常仍服公品级补服 。著于朝贺典礼之时,时常服用,不必恳辞 。其寻常入朝入部办事,应从所请,随宜即用公品级补服,以成谦挹之美 。”意思是朝贺典礼等重大场合,傅恒不需要特殊旨意就穿,平时入朝和入各部办公的时候,就同意傅恒的奏请,让他继续穿公爵的正蟒方补,以成全他谦逊之心 。
另外,傅恒死后,又因为儿子福康安的战功被追赠郡王爵位,也配得上四团龙补服了 。但是傅恒已死 。如果活着获封郡王,那他平时也要穿四团龙补服 。
明朝内阁由哪些大臣组成?元至正二十四年(红巾军宋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仿元制,置中书省、行中书省,设左右相国 。洪武元年(1368)改为左右丞相 。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三司,改变行省政治直属中书省局面 。同年,裁汰中书省官员,唯余丞相 。洪武十一年,诏令六部,政事“勿白”中书省,夺六部政务于中书省 。洪武十二年,谪斩右丞相汪广洋 。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维庸案发,株连万余人,废丞相、中书省,设春夏秋冬四辅官,两年后撤之,仿宋制,改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四大学士,并增置文华殿大学士 。诸大学士仅以“辅太子、备顾问” 。建文帝改革翰林官制,废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大学士但设学士,将翰林、殿阁学士合而为一 。永乐帝继位后,复旧制,并充实翰林官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永乐帝命解缙、胡广、杨荣等翰林官七人入值文渊阁,协理庶政,是为内阁肇始 。
永乐时,内阁初置为七人,以侍读、修撰、编修等职入阁,不足五品 。其职初为皇帝的秘书机构,以顾问、拟票(拟定文草)等 。初以解缙为首,后胡光,后杨荣,今以资历或入阁先后为序,并无职务高下 。
鸿熙帝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重置各殿阁大学士,增设谨身殿大学士 。设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 。并以封阁臣 。鸿熙元年,仁宗设宏文阁,以杨浦掌理,“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明仁宗宝训),即负责听取意见,作为对内阁决策的反馈 。当年,仁宗崩 。宣德宣宗立,将宏文阁并入文渊阁,杨浦入内阁共事 。宣德年间,宣宗特赐文渊阁印 。内阁凡机密事,加封文渊阁印入内,其它公文加翰林院引移各衙门 。
英宗正统三年(1438),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内阁,并为三孤,兼六部之职 。已为至尊 。其实,英宗尚幼,事皆决于太后 。太后不欲专权,每事皆付内阁议决 。内阁权始重 。英宗正统七年(1442)翰林院落成 。翰林院迁出文渊阁 。内阁与翰林院正式分立 。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李贤“掌文渊阁”,始为首辅次辅之分 。
弘治七年,内阁专设阁员典诰敕,嘉靖中止 。嘉靖十六年,世宗修缮内阁馆舍,完备制度,内阁制度至此已备 。
嘉靖世宗时,首辅权位渐重,“李时为首辅,夏言次之,顾鼎臣又次之”(明史·顾鼎臣传),至万历张居正至极 。其时,一切政务由首辅票拟专定,次辅坐待之 。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凡车驾郊祀、巡幸则扈从 。御经筵,则知经筵或同知经筵事 。东宫出阁讲读,则领其事,叙其官,而授之职业 。冠婚,则充宾赞及纳征等使 。修实录、史志诸书,则充总裁官 。春秋上丁释奠先师,则摄行祭事 。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 。进士题名,则大学士一人撰文,立石于太学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颁诏则捧授礼部 。会敕则稽其由状以请 。宗室请名、请封,诸臣请谥,并拟上 。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 。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吴元年革参议府 。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二年革照磨、检校所、断事官 。七年设直省舍人十人,寻改中书舍人 。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九月,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 。置四辅官,告太庙,以王本、杜佑、袭斅为春官,杜斅、赵民望、吴源为夏官,兼太子宾客 。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 。一月内分司上中下三旬 。位列公、侯、都督之次 。寻亦罢 。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 。秩皆正五品 。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 。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 。悉罢诸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 。又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
【殿阁大学士,为什么傅恒能身穿四团龙补服?】仁宗仁宗以杨士奇、杨荣东宫旧臣,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仁宗始置,阁职渐崇 。其后士奇、荣等皆迁尚书职,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 。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 。自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 。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为建极,阁衔因之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