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为---中华茶道第几人

【张大为---中华茶道第几人】大为先生,七十有六,不称其张老而称其先生,是因先生精神健朗,对茶事的执著求是,不让青年 。

张大为---中华茶道第几人

文章插图
和先生偶然相识,是在“中华茶韵”铁观音杯摄影大赛评选会上 。先生的大名贯耳多年,只是无缘相见 。我为图片配文字,有幸聆听他对图片及文字的意见 。先生既文且茶,这在茶界是很难得的 。他对人、事、茶的言行,不出一个“正”字 。这种人格魅力让我崇敬无比,此后,我不断去他办公的国宗茶道馆讨教,是想让先生的茶风熏一熏我 。先生见我时,表扬在当面,而批评多用隐含,暗示的方法 。如我有一段文字是谈壶的,“壶有法度,长脐,方身(身是耳的讹字) 。广缘,长脐以守中,方身(同上)以正全,广缘以务远……”是我学习不够,将“鳆”的东西,张冠李戴给了“壶” 。先生拿出一本书,书中有图 。先生指着图中的复哪儿是长其脐、哪儿是方其耳、哪儿是广其缘,一一指明,没有一句话批评我,却让我羞愧于心 。因已见于画册,怕谬种流传,借此作一更正,使读者莫以“壶”当“复” 。(“复”是古代使用的茶器,今已不见用了 。)
先生对“道”的理解不限于茶,从批评我的方法上可见一斑 。1982年,改革的春风刚刚吹绿神州大地,先生便将茶风吹进电视 。15分钟的“品茶经”由先生领衔,将茶的好处、茶的妙用、喝茶的学问传遍中华 。这应该是建国以来媒体第一次宣传推广茶,而先生成了茶走进电视的第一人 。1989年,先生又出重拳,建议并亲自组织筹建在马连道大街14号成立中国第一家茶道馆,因有人说“茶道”是日本的东西,办茶道馆有崇洋媚日之嫌 。先生又引经据典,从唐代诗中截获“茶道”,如至宝般加以典藏 。先生的道就是学习,深入研究,有理有据地提出论点:茶道----就是泡茶的方法、泡茶的过程、性格的修炼及饮茶的功用,“道”是无所不在的 。先生由“道”而茶,又因茶而“茶道”,所以,先生是深得茶之个中三味的 。先生家中私藏的许多名人字画,都无偿捐给了中国茶叶博物馆,这是无法用钱衡量的,可见先生爱茶的程度,这与许多借“茶”字招摇撞骗的市井名利之徒形成鲜明对比 。
1997年,先生以73坎儿年之身,多方奔走,想通过方寸之邮票展现中国茶文化 。原以为顺利,没想到颇多坎坷 。邮票公司领导和设计者新老交替,使先生早期的“公关”功败垂成,新设计者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不如对中国竹子的了解更多 。先生领他们去茶产地体验、写生,真正费尽周折,最后仅出了四张:一张陆羽像、一张古茶树、一张法门寺出土的银茶碾、一张文征明的茶事画儿(见图片) 。比先生当初预期的数量相差甚远 。先生是准备出:一套出土茶文物的、一套古茶树的、一套古人画的茶事画的、一套茶乡风景的…… 。阴差阳错,唯其数量少,这套邮票的收藏价值更高,更弥足珍贵 。可惜邮票的炒家儿们可能至今尚未认识到这份“奇货” 。象当初生肖猴儿一样,这套邮票将来的身价不可估量 。据说,目前为止,中国茶文化的邮票,全世界也只有这一套,“绝版”和“孤本”的含义不言自明 。尽管也有一些茶的组织,出了一些力,但比起先生耗费的心血是微不足道的,先生为的是茶,心里装的是中国的茶道 。这套邮票发行剪彩的时候,邮政的领导和设计师是会场耀眼的明星 。先生是发起人,也是具体的办事人,虽是嘉宾,却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也没有人知道他为这套邮票做了些什么,但先生很知足 。因为邮票上终于有了中国茶文化,而且还是第一次 。
先生现为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
茶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不知先生为中国茶道第几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