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佛茶的历史和文化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九华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 , 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道场 ,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 是一座以佛教与茶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
九华山山势雄峻 , 九座主峰均在海拨千米以上 , 秀出云表 , 清奇多姿 。山中雨量充沛 , 清溪细流 , 涌泉飞瀑 。林木葱笼 , 杂花生树 。生态环境良好 , 茶树资源丰富 。
九华佛茶就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 , 它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 , 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 , 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 。九华佛茶历史悠久 , 其前身是九华毛峰 , 犹以前山下闵园的闵园毛峰和后山黄石溪的黄石毛峰最为著名 , 而九华毛峰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的九华茶 。
一 九华山之茶
(一) 九华山茶肇始于唐
金地藏有一首情真意切的《送童子下山》诗:
空门寂寞汝思家 , 礼别云房下九华 。
爱向竹栏骑竹马 , 懒于金地聚金沙 。
添瓶涧底休拈月 , 烹茗瓯中罢弄花 。
好去不须频下泪 , 老僧相伴有烟霞 。
诗中写到“烹茗瓯中罢弄花” , 可见当时金地藏与其弟子们也是饮茶的 。但此诗颔联又作“瓶添涧底休拈月 , 钵洗池中罢弄花 。” , 如果如此 , 则该诗与茶无涉 。
南宋陈崖在其《九华诗集》“煎茶峰”诗中自注:“昔金地藏招道侣于峰前 , 汲泉烹茗 。”又注:“广化寺钟楼其上” 。由此可知 , 在九华山有座煎茶峰 , 其峰在宋代的广化寺钟楼的上面 , 而山峰的得名是因为金地藏常于峰前汲泉煎茶 。陈崖“煎茶峰”诗再次说明金地藏不仅自己喜欢饮茶 , 还经常煎茶招待道侣 。当然 , 仅凭此诗我们还不能确定 , 金地藏招待道侣的茶是九华山土产茶 , 还是山外茶 。
【九华佛茶的历史和文化】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自邹、齐、沧、棣 , 渐至京邑城市 , 多开店铺 , 煎茶卖之 , 不问道俗 , 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 , 舟车相继 , 所在山积 , 色额甚多 。”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进士 , 其生活时代与金乔觉大致同时 。江淮泛指江南、淮南 , 是唐代茶叶的主要产地 。其时 , 安徽的霍山黄芽、潜山天柱茶、宣城丫山横纹茶、祁门方茶 , 都是当时的全国名茶 , 而作为江南名山的九华山产茶也不足为怪 。
《封氏闻见记》又载:“(茶)南人好饮之 , 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 ,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 , 大兴禅教 。务于不寐 , 又不夕食 , 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侠 , 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茶供佛徒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 , 在佛门被广受欢迎 , 寺院僧人饮茶成风 。唐开元以后 , 原本不产茶的北方 , 受禅宗佛教饮茶风尚的影响 , 也“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九华山地处盛产茶的江南 , 于盛唐、中唐时种茶是极有可能的 , 九华山上僧人饮茶更是理所当然 。
(二)九华山茶初兴于宋
南宋时的左丞相周必大遍游九华 , 曾撰写《九华山录》 , 他游九华 , “至化城寺 , ……谒金地藏塔 , ……僧祖瑛独居塔院 , 献土产茶 , 味敌北苑” 。北苑在建州建安(今福建省建阳县) , 所产龙凤团茶专供皇家 , 是有宋一代最脍炙人口的名茶 。周必大在品尝九华山土产茶后 , 评价其滋味可与以北苑茶媲美 。显然 , 宋代九华山不仅产茶 , 而且茶的品质优异 , 甚至接近当时最负盛名的北苑贡茶 。
陈崖《九华诗集》“茗地源”诗有:“暖风吹长紫芽茎 , 人向山头就水烹 。”并自注:“晏生岩北溪上 , 产茗味殊佳 。”可见 , 九华山晏生岩北溪上所产茶 , 其味特别好 。陈崖此说与周必大的评价相一致 , 由此足见宋代九华山之茶以其卓越的品质而崭露头角 。
然而 , 宋代九华山所产茶是什么样的茶?唐代茶有粗、散、末、饼四类 , 而以饼茶为主 。宋代茶有片、散两类 , 此外尚有用散茶磨制而成的末茶 。所谓片茶 , 也就是团饼茶 , 以建州的龙团凤饼贡茶最为著名 。但在建州之外 , 则逐渐改饼为散 , 所谓散茶 , 当时乃为蒸青绿茶 。宋代 , 连唐时最著名的生产阳羡贡茶的义兴也改生产散茶 。北宋葛常之在文中说:“自建茶入贡 , 阳羡不复研膏 , 谓之草茶而已” , 草茶即散茶 。从南宋时起 , 虽然宫廷推崇北苑贡茶 , 仍为团饼茶 , 但在民间却开始风尚起散茶来 , 及至元朝 , 散茶进一步普及开来 。其时 , 象江西洪州的双井茶、浙江的日铸茶都是当时的散茶中的名茶 。九华山也不例外 , 其茶当为蒸青绿茶 。
南宋陈崖“煎茶峰”诗:“春山细摘紫英芽 , 碧玉瓯中散乳花 。”“缓火烘来活水煎 , 山头卓锡取清泉 。”宋代九华山所产之茶应为芽茶或叶茶 。
(三)九华山茶驰名于明清
明代 ,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录”之“产茶有名者”中有“池州之九华” 。
清代 , 刘源长《茶史》“茶之名产”记:“九华山有‘空梗茶’ , 是金地藏所植 。大抵烟霞云雾之中 , 气常温润 , 与地所植 , 味自不同 。”
陆廷灿《续茶经》“八之出”记:“《通志》:池州府属青阳、石棣、建德 , 俱产茶 。贵池亦有之 , 九华山闵公墓茶 , 四方称之 。”
九华山茶在明清时期已驰名全国 , 为当时的名茶 。明朝初年 , 朱元章颁旨罢贡团饼茶 , 客观上促进了散茶的发展 。明朝前期 , 沿续宋元以来的蒸青绿茶 。到了后期 , 除在浙江长兴罗岕还产蒸青绿茶外 , 已都改生产烘青或炒青绿茶 。明朝前期的九华茶当属蒸青绿茶 , 晚明以后的九华茶应是烘青绿茶 。据记载 , 九华山历史名茶有“天台云雾”、“龙池云雾”、“东岩雀舌”、“九华龙芽”、“南苔空心”、“肉身仙茗”等 , 而据考证 , “天台云雾”即现代的“黄石溪毛峰” , “龙池云雾”即现代的“闵园毛峰” 。
(四)九华山茶业大发展于当代
1915年 , 黄石溪毛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 这是九华茶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但随后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十年动乱 , 九华山茶业发展缓慢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九华山的茶业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林鹤松教授主持省科委下达的“九华山名优茶开发”科研项目 , 研制开发九华名优茶 ,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世纪初 , 池州市进一步整合茶叶品牌 , 确立了以“九华佛茶”作为主打产品的战略 , 使九华佛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