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1、芒种传说 关于芒种都有哪些传说故事
芒种和荞麦姑娘的故事 。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母子,儿子叫芒种,二十岁了还没有娶妻,母亲老得头发都白了,也不能干重活 。芒种很孝顺,又勤劳,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 。有一次他母亲想吃鲜鱼,正是十冬腊月天气,芒种就将冰凌砸开,然后打捞鲜鱼让母亲吃 。
离芒种家不远的山神庙下住着聪明伶俐俊俏的荞麦姑娘,由于她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46333相貌十分出众,心灵手巧,几家财主都企图抢霸她为妻 。荞麦姑娘经常到池塘边洗衣担水,被芒种这种孝顺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她就经常借故和芒种接触,慢慢地,他们相爱了,并结了婚 。
他们生活的地方经常干旱,所以播种五谷就难以有好的收成 。有一年大旱,秋后地净场光,家里只收了点蔬菜,这怎么能熬过漫长的隆冬岁月啊!
芒种就决定把全家心爱的小马驹牵到集镇上去卖,好换些粮食过冬 。妻子给芒种换上可体的新衣新鞋,打整一番,临走时又嘱咐,可千万早些还家 。
当芒种牵小马驹的缰绳时,小马驹眼角滚出了泪珠 。芒种心里很难过,但为了生活,有什么办法呢,他也掉了眼泪 。
直到掌灯时分,芒种才赶集回来了,妻子笑嘻嘻地给他盛来了热腾腾的饭菜,母亲开口急忙询问马驹卖了多少钱 。憨厚直心肠的芒种说:“人家买马驹的老板给我留下了他的姓名和地名,等几天再付钱” 。
接着他就叙述老板的地址和名字:“我叫东北风,来自冰凌宫,家住花木凋零寨,兄弟居官在京城 。”母亲听了皱起眉头焦急地说:“你这个傻孩子呀,百八十里哪儿有这个村名,这样的人名啊,你可上当受骗啦” 。
芒种发了愣,后悔莫及,心焦如火 。聪明伶俐贤惠的妻子,厨手摸了摸头上绣着粉紫色花办的头巾,嫣红的嘴唇微微颤动,眼珠子传神似的,她亲呢地轻拍一下丈夫的肩膀,噗哧地笑了 。
母子俩欣喜地揩着眼泪,凝望着荞麦姑娘:? “莫非你有什么好主意?”荞麦姑娘说:“东北风吹来阵阵寒,是个韩字,冰凌宫是条来路源,是个露字,这个买马驹的人就叫韩露 。花木凋零寨没有花开了,这个村子就叫落花村 。”
母亲听了高兴地说:“好好好,落花村就在后山,离这一百挂零里路,落花村有姓韩的,快快快,找他要帐去 。”
芒种日夜趱行百里路程,翻山越岭,逢人询问,果然找到了落花村,又找到了这个买马的老板 。韩露是个五十多岁胡子拉茬的老头子,他放下手中的酒胡芦,又惊奇又高兴,瓮声瓮气地对芒种说:“小伙子呀,谁告诉你我的名字和我家住的村名呀 。”芒种照直地说了 。
当韩露知道是芒种的妻子时,他暗自惊喜:“她难逃出我的手心 。”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美貌女子找到啦!他眯缝着象刀割的眼睛,用手挠了挠光溜溜的夜壶脑袋,得意忘形,如获什么宝贝似的 。
韩露甜言蜜语地对芒种说:“你若能领我见到你的妻子,我就付你马价……芒种无奈,只好依了他,把韩露领回家来 。
荞麦姑娘相貌确实出众,绯红的嘴唇,俊俏的脸庞 。韩露见了,一心要霸占荞麦姑娘为妻 。
韩露有土地百顷,钱财万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依仗兄弟白露在京城里居官,便胡作非为,任意抢霸民女 。八月初六这天,他带领十几名家丁,骑马直奔芒种家,前来抢亲 。
再说荞麦姑娘,她思前想后,恨透了这人面兽心的韩露,决心不受他的污辱 。她嘱咐丈夫要好好侍奉和孝敬母亲 。
芒种牢记妻子的嘱咐,少说话,慢开口,一切躲着寒风走 。他心里想着妻子不久还会回来……韩露来抢亲,得知荞麦姑娘逃走,命令人马向深山密林里搜查 。这天清晨漫山遍野起了茫茫大雾,四处看不到荞麦姑娘钧身影 。
韩露心急似火,暴跳如雷,大骂老天不该起这场迷人眼目的大雾,他横冲直闯,扬鞭催马,不一会儿,马落坡跌在池塘里,韩露被水淹死了 。
第二天在蒜头崖下找到了荞麦姑娘的尸体,手里还攥有遗书一封:? “隋投意合结夫妻,恩爱美满两相依,可恨霸道心不善,逼得夫妻两分离 。待到来生再相见,银花如雪开满地……”
芒种母子二人看了遗书,哭了三天三夜 。芒种给妻子荠麦姑娘穿上素日里她珍爱韵柳黄绿的布衫和紫绿色的罗裙,发髻上又扎上粉白色的花朵,在这岭下灼向阳洼里埋葬了她,筑了一个高大的坟丘 。
第二年夏天三伏天里,突然一群娃娃们高兴地喊起来:“荞麦姑娘回来啦!? 芥麦姑娘回来啦!”芒种急忙到坟头去看,唉呀!美极啦,绿绿的叶儿,紫红的根儿,粉白花儿,枝干窈窕,几天之后又结了饱实实黑莹莹的三角形粒籽 。
芒种高高兴兴地把粒籽收藏起来,来年雨水晚,漫田遍野种上它,秋来好一场大丰收啊!寒露节令到来,刮起了一场寒风,孩子们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唱着:? “唉哟哟呀,寒露风啊,透心凉啊,真霸道啊,好混账啊,你别吹啦!荞麦收啦!早上场啦!”
从那时候起,这芒种和荞麦姑娘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 。


扩展资料:
芒种农事活动
到了芒种节气,农田里往往是一片繁忙景象 。一方面这个时候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另一方面芒种也是农作物种植时机的分界点,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这个时候正是晚谷、黍、被等农作物播种的繁忙季节 。冬小麦产区正处在紧张的收获季节 。因为夏种作物如夏大豆、夏玉米等生长期有限,为了保证到秋霜发生前收获,须尽最提前播种或栽插、才能取得较高产最,所以,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 。
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早播种,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春种的庄稼如棉花、春玉米等已进入需水需肥与生长高峰,不仅要追肥补水,还需除草和防病治虫 。华北的棉花进入五叶期,有的可见花 。华南、两广的早稻开始灌浆成熟 。
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增多,气温增高,进入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天气异常潮湿、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b3,又称为“霉雨天” 。这时,麦收场要预防“烂麦场”发生 。充沛的雨水对水稻和夏季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但是连绵的阴雨天气又可使江淮流域形成洪涝 。这时,台风也开始侵袭沿海地区 。
南北方的农事特点是:“芒种夏至麦类黄,快打快收快入仓 。夏播作物抓紧种,田间管理要跟上 。江南梅雨季节到 。暴雨冰雹要预防 。”
参考资料来源:二十四节气网-芒种的传说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据说芒种时节是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农谚有云:“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这时候象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要忙着抢收;同时,谷黍类夏播作物也要在这个时候播种,所以“芒种”也叫“忙种”,也就是“忙着种”,于是也有人说:“芒种芒种,样样都忙” 。当然,对于这些与农业有关的知识我也不是太清楚,只不过人云亦云罢了 。说起芒种节,我倒是对《红楼梦》中的一段描写更为熟悉一些,所以,就给大家说说《红楼梦》中发生在某一年的芒种节这天的故事吧 。那是《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在这一回中,作者写到:“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 话说这一天的早上,姑娘媳妇们都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3396365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整个大观园里也可以说是热闹非凡,宝钗、三春姐妹、李纨、凤姐带着巧姐、香菱还有丫环们都在园子里玩耍,只是不见林妹妹,于是宝姐姐就自告奋勇要到潇湘馆去找她,因看见宝玉到潇湘馆去了,她怕自己也这时候进去会引起黛玉的猜疑,就“抽身回来”,想回去找别的姐妹,结果半路上就演出了“扑蝶”的一幕,也就是回目里面说的“杨妃戏彩蝶”~

自己查查到了就能看到了
2、芒种是怎么来的 芒种的来历是什么
“芒种”节气的由来
每年 6月 5日、6日或 7日,太阳到达黄经 7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第九节气芒种 。此时节,麦类等有芒作物快收,谷黍类作物忙种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春争日,夏争时”,这“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故而,“芒种”也称为“忙种”,是农民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节 。
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在此时节,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
扩展阅读: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
3、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故事有很多,这里给大家分享其中一个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根据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 。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很久以前,在我国的黄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福的男孩 。他和家人常年靠采摘野果和打猎为生 。有一天,阿福在河边的草滩发现了一匹孤单瘦弱的白色的小马驹,就把它带回了家 。尽管家里的食物也不充足,但阿福总会省下一些给小马驹 。小马驹渐渐长成一匹高大健壮的白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 。
每当在田野寻找食物时,阿福都会发现白马很爱吃一种植物的穗 。他十分好奇,就采摘了一些带回家 。阿福的妈妈把穗壳去掉,用水煮成了粥,全家人都觉得这粥的味道很好,就给这种植物起名叫“粟” 。要是能自己耕种粟米,等到收获的时候,我们就再也不用为食物发愁了 。阿福在心里默默地想 。
可是,阿福和家人都不会种田 。他们播下的种子不是不发芽,就是被冻死,收获的粟米还不够全家人吃一顿的 。阿福非常苦恼 。一天,白马忽然开口说话了,他对阿福说:“明天黄河里会出现一件宝贝,如果我们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为收成不好而苦恼 。”
没过多久,白马又奇迹般从河水中跳了出来,它全向身上下没被打湿一点儿,背上的马毛却形成了一幅由黑白斑点组成的神奇图画 。这幅神奇的图画就是白马所说的宝贝!可是阿福一点也看不懂 。“这幅图里藏着季节变化的规律,”白马对阿福说,“如果我们顺应规律耕种就能事功倍;相反,要是违背规律耕种,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颗粒无收 。”
当春雷阵阵,万物苏醒时,白马告诉阿福,“翻耕田地的时候到了 。”当春雨纷纷,草木泛青时,白马告诉阿福:“播种的时候到了 。”当暑热降临,蟋蟀争鸣时,白马告诉阿福:“灌溉的时候到了 。”当蝉声消退,大雁南飞时,白马告诉阿福:“收割的时候到了 。”当冬雪遍野,草木凋谢时,白马告诉阿福:“让土地休养生息的时候到了 。”
这一年,阿福耕种的粟米获得了大丰收,全家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阿福把自己学到的耕种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乡亲们 。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从此也掌握了顺应季节变化的耕种的规律 。后来,智慧的人们根据季节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还为每个节气都起了合适的名称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 。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 。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 。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一、24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二、24节气小故事
1、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 。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 。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 。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
2、冬至
传说冬至节气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测影测出来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 。相传“冬至”是24节气(时间平均法)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因此有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说法 。
《尚书·洛诰》中说: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
4、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年”在民间是有悠久的历史的 。过年泛指过阴历年(农历年),这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之时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人们在家里贴门神、贴对联、挂年画、贴窗花、包饺子、做年糕、挂彩灯、放鞭炮 。



典故:传说中“年”是一种独角猛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它就会出来掠食人畜,人们为了驱赶它,就在除夕之夜用红色桃木做成牌子,上有“神荼”“郁垒”之名,挂在自家门口,这叫作“桃符”,来避凶驱邪,这就是后来的春联;

而年画就是门神画,东汉的蔡邕的《独断》中记载,在汉代已有民间在门上贴有“神荼”“郁垒”画像的,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同时,民间还燃烧青竹,发出声响和火花,来吓跑年兽 。根据《诗经》中《小雅 庭燎》篇中就有“庭燎”的记载,也就是燃放竹杆类的器物,后来在竹筒里放上火药,就成了爆竹,以后就逐渐演变为了红纸来制作鞭炮了 。在过了除夕夜之后,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大年初一,大家安然无恙,出来相互拜望,拱手相贺,拜年也就由此而来 。
春节,作为一种习俗,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了 。关于它的由来,有这么一个传说 。
相传远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动物,体形庞大,生猛无比,常在每年初夕出来,伤人性命,残害牲畜,人们就在初夕夜,在院子点上大火,门上贴着鲜红的对联,燃放烟花爆竹,舞龙舞狮,是为了吓跑“年” 。一大家族人聚拢在一起躲年,也叫过年 。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世代相传 。
过年的时候,又是冬去春来的时候,又一轮四季初始,春回大地,年也叫春节 。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每年阴历一月一日就是春节 。春节里人们有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对联的习俗 。这是因为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们惊恐万分 。
又到了一年的初一,人们想逃跑,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非要住在一个老婆婆家里 。不一会儿,年来了,人们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他不同意,人们只好自己去深山了 。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联对,放爆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整夜不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最后形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过年” 。


春节的由来:
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 。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
春节的传说:
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 。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

每年阴历一月一日就是春节 。春节里人们有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对联的习俗 。这是因为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们惊恐万分 。
又到了一年的初一,人们想逃跑,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非要住在一个老婆婆家里 。不一会儿,年来了,人们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他不同意,人们只好自己去深山了 。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联对,放爆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整夜不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最后形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过年” 。

每年阴历一月一日就是春节 。春节里人们有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对联的习俗 。这是因为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们惊恐万分 。
又到了一年的初一,人们想逃跑,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非要住在一个老婆婆家里 。不一会儿,年来了,人们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他不同意,人们只好自己去深山了 。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联对,放爆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整夜不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最后形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过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