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在哪儿?它是怎么改变唐朝在东北的地位的?


渤海国在哪儿?它是怎么改变唐朝在东北的地位的?

文章插图
【渤海国在哪儿?它是怎么改变唐朝在东北的地位的?】渤海国(698-926)虽然大家都不了解,但它并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 。渤海国在唐代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国 。唐高宗时,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灭亡,靺鞨族在东北趁机建国 。开元七年(719)渤海国第二代国王大武艺即位,对外“斥大土宇”,积极扩充疆土 。唐朝在东北虽然设立安东都护府,但政策还是以羁縻为主 。当时渤海国的邻居契丹人就袭击了安东都护府,抓住了安东都护薛泰 。此事一出,东北各种势力蠢蠢欲动,因为契丹生擒安东都护显示的是唐朝在东北军事力量的缺乏 。东北各族暗中积蓄力量,终于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在马都山,由渤海、契丹、突厥联合发起了对唐战争,战争以唐朝失败而终,但此战之后,唐朝改变了东北战略,使得唐朝对东北的统治反而稳固 。
渤海国在哪儿?它是怎么改变唐朝在东北的地位的?

文章插图
一、开端
渤海国建国之后和唐关系始终不稳 。渤海国建国之初,内部就凝聚了靺鞨、汉、契丹、高句丽等民族 。其中高句丽被唐朝所灭,其遗民受控于安东都护府,当渤海建国时,高句丽遗民认为渤海国可以帮助高句丽复国,所以高句丽遗民迅速转支持向新的统治阶级靺鞨族,纷纷逃离安东都护的控制 。高句丽遗民的叛逃让唐朝在东北的控制力迅速下降,无奈之下,唐朝册封渤海北部的黑水靺鞨为勃利州刺史,从而牵制渤海国 。唐朝这种做法让素有开土之志的大武艺十分恼怒,因为渤海国出于腹背受敌的状态,不能安心扩张,于是大武艺让弟大门艺率兵进攻黑水靺鞨 。
据《新唐书·乌承玼传》记载:“渤海大武艺与弟门艺战国中,门艺来,诏与太仆卿金思兰发范阳新罗兵十万讨之,无功 。武艺遣客刺门艺于东都,引兵至马都山,屠城邑 。承玼窒要路,堑以大石,亘四百里,虏不得入 。” 大武艺本来让他弟大门艺去打黑水靺鞨,大门艺战场抗命,兵变回国,大门艺和大武艺遂在国中混战内斗 。渤海内战的表面原因是以大门艺为代表的亲唐派和大武艺为代表的反唐派之争,可实际上还是王位权力之争 。大门艺在政治军事斗争失败后,逃入唐朝 。唐朝接纳大门艺的做法让大武艺更加恼怒,所以开元二十年,渤海国主动进攻登州,唐朝分两路反击,其中一路就是由大门艺指挥,但唐军未取得成功 。此背景下即爆发了开元二十一年的马都山之战 。
渤海国在哪儿?它是怎么改变唐朝在东北的地位的?

文章插图
二、战斗经过
《资治通鉴》记载:“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与契丹战于都山,败死 。时节度薛楚玉遣英杰将精骑一万及降奚击契丹……唐兵不利,英杰战死……余众六千余人……尽为虏所杀”可见唐军惨败 。
前面说过,马都山之战是渤海、契丹、突厥联合对唐,所以三方在战争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渤海国建国以来,因为西有突厥,南有唐朝,所以渤海的外交一直摇摆在两国之间,对两国都称臣 。后因唐朝收留大门艺,大武艺才决心与唐交恶,马都山之战前渤海就袭击登州 。契丹呢?契丹由可突牙执政,此人刺杀契丹部落首领,并于开元八年、十八年、二十年三次对唐开战 。渤海、契丹都是突厥的属国(契丹未建国),所以两国上疏请求突厥相助,突厥应邀参战 。
渤海国在哪儿?它是怎么改变唐朝在东北的地位的?

文章插图
在这种联合阵线中,渤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应当指明,马都山之战是由契丹挑起来的,加之,渤海距离马都山较远,长途跋涉,远道行军,渤海的军力必然受损,可就是渤海没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联军还能打败以逸待劳的唐军,可见渤海在战斗中出力不大,只是起辅助作用 。联系在马都山之前,契丹曾单独三次对唐开战,可见马都山之战的主力是契丹 。马都山之战,唐军出动约一万人,六千人被杀,联军则有四万人以上,联军的兵力远多于唐朝,这也是唐军会失败的原因 。但不久唐军将领乌义知重新组织力量,渤海北部的黑水靺鞨、室韦又派军五千助阵,渤海国腹背受敌,终于撤军 。渤海一撤联合阵线瓦解,契丹也逐渐收兵 。
三、影响
马都山之战以唐朝失败而告终,但战后唐朝调整了自己在东北的政策 。战前,唐朝对东北以羁縻为主,战后唐朝认识到了东北地区兵力不足的现状,遂加强边境军备,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时,幽州等地军力就大大加强 。在强大军力支持下,张守珪对契丹动作不断,策反了契丹将领李过折,夜斩可突于,所以以后契丹很少犯边 。唐朝的东北边疆遂稳定 。
渤海则通过此战清楚认识到了自己的地位 。本来唐朝与渤海相距甚远,渤海没有大规模远程打击唐朝的能力,加上唐朝施行节度使制度的不断成熟,唐朝东北地区军力不断加强,以及突厥、契丹的衰落,渤海遂把扩张矛头指向北方,重点向北开拓,同时对唐恭顺、称臣 。
最终,渤海国在经历了二百多年后,于926年被后来崛起的契丹所灭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