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如何评价《十二个春秋》?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如何评价《十二个春秋》?】如果说孔子是灯塔的塔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那四书五经就是塔顶那盏灯散发的光芒,在无尽的黑夜,照亮无数心灵前行的路 。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如何评价《十二个春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放眼悠悠上下五千年,因一部书而命名一个时代的便只有《春秋》了 。鲁哀公十一年,漂泊十四年之久的孔子回到故乡,他有感于周道衰微,壮志难酬,于是将满腔热血都倾注在整理“六经”,删《诗》《书》,正《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上,以寄寓自己的理想 。他将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融入书中,在行文中反对和抨击擅权和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他认为西周初年,《周礼》所定的制度不应有任何改变 。谁如果违背了,便是大逆不道,就应记之史书,以诫后世 。或许因为他太过执着于微言大义,致使《春秋》摒弃浮辞,极简至上,多一字则多余,少一字则缺 。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如何评价《十二个春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正因为此,《春秋》里才有如此精湛的人生哲理 。为了更好的认识此书,哲学诗画精选了其中的十几句至理精句,一起来品读,感悟!
01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这是讲《春秋》的著述原则 。儒家思想认为尊者、亲者、贤者,即使有一些过失,也不应宣扬,《春秋》重义,就像“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一样,所以对于尊者、亲者、贤者一些不伤及“义”的事,应隐讳起来,而不记载 。这就是《春秋》记载历史大事的一个原则 。
02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 。
——《春秋·闵公元年》 。
只要内心坦荡,便不用担心没有安身立命之所 。
03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
——《春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都合乎大众公认的礼义要求,而不要违心去干违反礼义之事 。这就要求人们做事三思而行,一切以礼义为准绳 。
04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春秋·僖公五年》 。
颊骨同牙齿相互依存,如果嘴唇不在了,牙齿便会感到寒冷 。比较关系紧密的关系,缺一不可,万物互联互通,互相依附 。
05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
——《春秋·左传·昭公四年》
这是春秋时郑国名相子产的话 。他当时正在制定一项叫丘赋的制度,却遭到了国内有权势的人的指责与咒骂,子产便以此话作答 。清代的林则徐在两广任上决心禁烟时也曾将这种精神写入诗中以自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06
允当则归,知难而退 。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 。
做人要适可而止,知难而退 。不可违逆事物本身规律而离经叛道 。
07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这是孔子针对当时子产死后,郑国政策中所出现的宽严皆误的情况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 。郑国名相子产临死时对其继任者子大叔说:“为政宽难 。”子大叔执政后便过于宽容 。而过于宽容的结果是郑国多盗,子大叔悔不当初,便派兵剿灭 。针对这一情况,孔子认为,政令过于宽容,百姓就可能放肆,罔顾法令,社会问题就多;出现这种情况,执政者就会使用严厉的手段來矫正,但政令过严,百姓就容易受到伤害,宽严相济才能治理好国家 。
08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
——《春秋·襄公二十四年》 。
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 。德性、美德是快乐的基础,如果没有德行做地基,再绚丽的高楼大厦也将会坍塌 。
09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春秋》产生的震慑社会的效果是“乱臣贼子惧” 。该书赏罚彰而善恶明,乱臣贼子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乃治世之要务 。所以《春秋·公羊传》一书的作者公羊高认为,如果要想治理乱世,将其归于正道,没有能超过《春秋》一书的 。这之后“拨乱反正”便成为成语 。
10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春秋·僖公二十年》 。
正确判断自身的能力,就会很少招致祸端,世上的成与败,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取决于别人吗?作为现代人,我们往往沉迷于成功的虚假迷误中,误了青春,也坏了无比美好的前程 。
11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
——《春秋·文公五年》 。
徒有虚名,所说的话不着实际,一定会遭到人们的怨恨 。做人应当脚踏实地,诚实守信 。做人光说大话不行,刚开始人家会信,会听,不过大话一旦说多了,听着早已不再理会和执着了 。
12
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
——《春秋·哀公元年》 。
修养自身德行最好的方法,便是滋养其不断生长 。消除祸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疾消除殆尽 。就如孟子所说,只要我们保持好自己的仁心,善良的本性自然就会显现 。维护好人性中的四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