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禅,茶和佛教素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茶和禅、茶和佛教素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仓颉造字比禅宗的出现固然要早 , 但“荼”(即茶)字“人在禾木中”的构字法 , 正是对抽象而玄乎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如同说图解字一般 , 在常人的眼里 , 一看到“禅”字 , 最先浮现在脑际便是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虑的画面 。佛教里也有许多“人在草木间”的故事 , 比如佛祖释迦牟尼正是在菩提树悟得真谛而创立佛教的 , 而禅宗本身也正是因为“拈花微笑”而确立和传承下来的 。这也说明了茶和佛、茶和禅之间虽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 , 二者之间自古就存在着结成“茶佛一家”、产生“茶禅一味”的种子 , 此所谓“茶禅一味”的缘起 。唐代赵州和尚和扣冰古佛“吃茶去”开了茶禅文化的先河 ,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把这一主题进行了传承和提升 , 揭示了茶道与禅学在精神上有着深层的相通 , 他手书“茶禅一味”的禅偈赠送来华学佛的日本弟子 , 即是对茶与禅内理相通的经典概括 。后来 , “茶禅一味”四字真诀被日本茶道尊奉为核心理念 。?在国内 , 圆悟禅师“茶禅一味”的主张得到他得意弟子大慧宗杲禅师的发扬光大 。大慧在圆悟处得悟后主持余杭径山寺 , 开“看话禅”宗风 , 远近参学弟子无数 , 日本等海外僧侣也纷纷跟风而至 。径山寺原本就大量种茶 , 在佛事中有普茶等仪规 , 大慧禅师更是因地制宜把茶禅文化广为传播 。大慧禅师的真传弟子道谦禅师把“茶禅一味”的精神带回了文化圣地武夷山 , 与本土的“三教”文化、朱子理学、武夷茶文化相交融 , 渐渐形成了中国茶道中最具代表性的武夷茶道 。道谦禅师回到老家武夷山五夫里后 , 主持乡里的开善寺 。当时的武夷山被称为“三朝理学驻足之薮” , 朱熹的养父刘子翚、老师刘子羽、岳父刘勉之既是理学硕儒 , 又是虔诚的佛徒 , 与道谦禅师过从甚密 , 常在开善寺与道谦禅师说法辩禅 。青年时代的朱熹一味追求开悟 , 当他得知“开悟之说 , 不出于禅”后便追随道谦禅师在密庵、开善寺、天心庵(今天心永乐禅寺)“焚香沦茗、寄斋食粥学禅” , 持续一年多 , 几近弃儒从佛 。绍兴二十年(1155年)五月 , 朱熹在天心庵问禅于来访的大慧宗杲禅师 , 大慧禅师以茶为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 , 引茶入禅 , 援佛入儒 , 使得朱熹适然启悟 , 为他日后创立融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