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碧螺春茶好

什么样的碧螺春茶好?这就需要从碧螺春茶的口感及其外观上面来看了 , 因为想要知道什么样的碧螺春茶好 , 了解碧螺春茶非常重要 , 相关的接受如下!什么样的碧螺春茶好?1、看外形?正宗洞庭碧螺春 , 外形条索纤细、卷曲 , 呈螺形状 , 茶芽幼嫩 , 完整 , 没有叶柄 , 黄叶 , 老片;如果茶叶不具备以上特征的话 , 那么则属于是劣质的洞庭碧螺春 。?2、看色泽?上等品质洞庭碧螺春 , 茶叶色泽银绿隐翠 , 有光泽 , 看上去是非常柔和、自然的;如果是劣质的洞庭碧螺春 , 颜色鲜艳 , 甚至发绿 , 有明显的色感 , 其中原因是因加了色素的原因所导致的 。?3、看绒毛?一般来说 , 最简单的辨别真假方法 , 大家可以看碧螺春干茶身上的白色小茸毛;如果是假冒的 , 绒毛一般都是绿色的 , 主要是因为是被加工染色而导致的 。?4、闻茶香?正宗的洞庭碧螺春 , 成茶有特殊、强烈的花果香味;冲泡后 , 汤色清澈 , 滋味鲜醇 , 回味甘甜;在辨别的时候 , 大家可以认真对比一下 , 茶叶是否具备这些特征 。?5、看茶汤色泽?上等品质的洞庭碧螺春 , 冲泡后 , 茶汤清澈 , 柔和 , 清黄 , 明亮;而那些劣质、假冒的碧螺春 , 往往冲泡后 , 颜色方面是比较鲜艳的 , 明显的发绿 。碧螺春的简介?碧螺春属一种著名的绿茶 , 原产于中国江苏省太湖的洞庭山 。它也被称为PiLoChun , 以其精致的外观 , 果味 , 花香 , 艳丽的白毛和早期种植而闻名 。碧螺春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是“青螺” 。之所以这么称呼 , 是因为它是一种绿茶 , 卷成一个紧密的螺旋状 , 类似螺肉 , 并在早春播种 。?它的原名是吓煞人香(简体中文:吓煞人香;繁体中文:吓煞人香;拼音:xiàshàrénxiāng;“可怕的香味”) 。传说 , 一个茶叶采摘者发现了它的发现 , 她的篮子里没有地方放茶叶了 , 而是将茶叶放在她的**之间 。她的身体热量使茶变暖 , 散发出强烈的香气 , 使女孩感到惊讶 。?碧螺春历史发展进程?根据清代编年史叶史大关 , 康熙三十年来访问太湖 。当时 , 由于其浓郁的香气 , 当地人称之为“可怕的香味” 。康熙决定给它一个更优雅的名字-“碧螺春” 。?中国茶叶专家非常看重 。真君(1857年至1918年) , 茶叶百科全书茶朔的作者 , 在中国绿茶中排名第一 。龙井茶排第二 , 刘安瓜片排名第三 。它是如此细腻和柔软 , 一公斤的洞庭碧螺春有14,000到15,000个茶叶 。?今天 , 碧螺春在江苏省种植 。来自洞庭山(东山)的碧螺春被认为是最好的 。碧罗春茶也在浙江和四川省种植 。它们的叶子较大且不均匀(可能含有黄叶) 。它们的味道比果味和光滑更坚果 。碧螺春工艺?1、采摘?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 , 二是采得嫩 , 三是拣得净 。?每年春分前后开采 , 谷雨前后结束 , 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 。通常采芽叶初展 , 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 , 叶形卷如雀舌 , 称之为“雀舌” , 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 , 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 , 可见茶叶之幼嫩 , 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 , 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 , 保持芽叶匀整一致 。一般5~9时采 , 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 , 做到当天采摘 , 当天炒制 , 不炒隔夜茶 。?2、杀青?锅温也是很重要 , 190~200°C时 , 放茶叶 , 以抖为主 , 双手翻炒 , 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 , 历时3~5分钟 。?3、揉捻?锅温70~75°C , 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 , 边抖 , 边炒 , 边揉 , 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 , 条索逐渐形成 。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 , 时间约10分钟左右 , 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 。历时12~15分钟左右 。?4、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 。锅温50~60°C , 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 , 不时抖散 , 反复多次 , 搓至条形卷曲 , 茸毫显露 , 达八成干左右时 , 进入烘干过程 。历时13~15分钟 。?5、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 , 达到固定形状 , 继续显毫 , 蒸发水分的目的 。当九成干左右时 , 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 , 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 。锅温约30~40°C , 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 , 历时6~8分钟 。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6、炒制?手不离茶 , 茶不离锅 , 揉中带炒 , 炒中有揉 , 炒揉结合 , 连续操作 , 起锅即成 。以上就是关于碧螺春鉴别方法的相关介绍 , 综上所得 , 碧螺春茶不管是从内质还是外观上面都独具特色 , 是很值得品鉴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