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详细介绍!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系,为武夷岩茶的一种,品质优异 。每年五月份下旬采摘,一芽二三叶开面新梢,大致工序分为晒青、做青、炒青、揉捻、走水焙、摊凉、拣剔、复焙等 。大红袍原母树位于福建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读kē)的高岩峭壁之上,母树非常珍贵,现仅存为六棵 。据史料记载母树的头采日是5月17日,即使在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 。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详细介绍!

文章插图
冲泡方法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详细介绍!】盖碗冲泡:
1.品茗茶具用沸水冲洗,沸水冲洗既能清洁茶具,又能将茶叶的香味散发出来 。
2.将茶叶放入盖碗中,投茶量约为7克左右(具体投茶量因人而异) 。
3.冲入沸水,将茶叶冲洗一次(迅速出汤) 。
4.将沸水高冲注入盖碗内,闷泡5-10秒,即可倒入公道杯中,继而分茶享用 。
5.前三次冲泡时,时间一般控制在10-20秒之间 。
6.三泡之后每泡时间延长10-15秒 。
品鉴
香气: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其香品为上 。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 。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
外形:干茶通常要求外形匀整,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 。陈茶则色泽灰褐 。条形不完整货碎茶多的就差了 。
滋味:入口甘爽滑顺者美,苦、涩、麻、酸者劣 。茶水无质感,淡薄者为下品 。苦涩味的轻重往往决定岩茶品质高低 。冲泡次数,通常为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 。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 。"的说法 。
汤色:为橙黄至橙红,清澈艳丽,明亮者为上品,主要是汤色明亮的茶,果胶含量足够,茶汤润滑且耐泡 。
叶底:良好之茶叶,冲开水后,叶片易展开,且极柔软,有弹性 。红边较显,呈现蛤蟆背,三红七绿,蛤蟆背则是传统的武夷岩茶在长时间焙火之后,局部受热膨胀,在茶叶表面鼓起的小泡点,一般干茶难以看到,需从泡开的叶底观察 。三红七绿则指武夷岩茶的做青过程中,通过摇筛茶叶,使得叶面三分红边七分绿,呈现绿叶镶红边 。
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黏,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岩韵显 。
一般岩茶可体现“香”;
等而上之才体现“清”;
再上之才表现出“甘”;
最佳者才表现为“活” 。
目前市场上大量流通的大红袍:一种为无性繁育的纯种大红袍;一种是拚配大红袍 。拼配大红袍再分两种:一是茶叶中配有大红袍毛茶,二是由其他茶类拼配,但香气口感滋味等品质相似且有自己特点 。购买时,还是要切身品尝,喜欢就好 。
等级标准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详细介绍!

文章插图
除了等级标准外,根据茶青山场不同,还分为:
武夷山的三坑(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两涧(流香涧、悟源涧)出产的茶叶,均为极品岩茶 。
正岩茶,茶青采自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品质最好 。
半岩,即采自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周边,品质次之 。
洲茶,即采自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附近的乡、镇,品质次之 。
储存方法
大红袍茶叶吸附性强,又易吸收异味,在加上茶叶的香味成分大都是经过在加工而形成的,所以较不稳定,极容易自然发散或氧化变质,因此建议在保存拆封过的茶叶时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干燥箱贮存:因为干燥箱温度稳定,也隔绝空气,将茶叶放在干燥箱中贮存不会潮湿或氧化 。
2.利用热水瓶贮存:将热水瓶整理干净,再将要贮存存的茶叶倒入瓶内,塞紧塞子存放 。
3.利用冰箱贮存:保存茶叶的冰箱必须卫生、清洁、无异味,更不能保存茶叶以外的东西 。
4.利用罐子贮存:先用小罐子分装少量茶叶,以便随时取用,其余的茶叶则用大罐子密封起来贮存 。
综上所述,大红袍保存最好不要使用玻璃罐、瓷罐、木盒或药罐,因为这些器具具有透光、不防潮、易碎的缺点,最好使用干燥的罐子或冰箱保存 。
加工工序
采摘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 。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 。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
2005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2004年5月11日开采) 。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11日,中开面为5月16日,高山茶区为5月18日 。
做青
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 。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 。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 。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 。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 。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 。“做手”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反复数次,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力求自然 。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 。优质原料,则只摇不做 。
判断做青适度与否,通常于亮处透视第二片叶,以叶面呈亮黄色,叶缘呈焦枯色,近叶缘之叶内呈淡黄色,靠近主脉及叶柄处呈淡黄绿色,俗称“三节叶”为做青叶的理想状态 。前期较嫩原料,叶片由于失水不平衡而收缩面叶下凹的“汤匙形”,以手触之,柔软如棉;后期原料硬化则有刺手感 。嗅之,青草气逐渐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转化,即谓之兰花香,具有幽而清,浓而不浊、香甜扑鼻之感 。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小时 。若操之过急,苦水未清,则会给茶汤滋味带来不良影响 。
杀青
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 。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 。其杀青标准: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 。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混浊和焦粒,即俗称“拉锅” 。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
揉捻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 。揉捻时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 。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 。并使已外滥的茶汁中之糖类、酶类等直接与高温锅接触,起轻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韵昧,时间虽仅30s,却对品质起很大作用 。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还能提高茶汤浓度 。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
走水焙
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 。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 。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 。整个过程10多分钟 。速度快、工作紧张,故又称"抡水焙" 。
簸扇、凉索与拣剐
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小时,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 。再经拣剔去除梗与茶朴,即可复培 。
炖火与趁热装箱
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100℃的培温复焙1-2小时,再改用70-90℃低温"文火慢炖" 。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过程、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 。最后趁热装箱,也是一种热处理过程,对品质也有一定良好影响 。
历史传说
传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 。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状元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将大红袍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