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古滇国 , 在西汉时代就有部分地区成为中原的行政区 , 诸葛亮南征“平定夷越”后 , 又对云南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 。但崇山峻岭和高原深谷把云南与中原隔得远如天涯 , 同样也阻断了群山中散居的各民族的联系 。一直到了南诏国时期 , 云南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南诏国通过东征西讨 , 建立了八大行政区:直辖区十赕区、永昌节度、银生节度(开南节度)、弄栋节度、宁北节度(剑川节度)、丽水节度、铁桥节度、拓东节度 , 其辖区已包括今天的云南省的大部分和东南亚一些地方 。银生节度是当时南诏国的八大行政区之一 , 境内设有银生城(今景东县)、开南城(今景东文井)、威远城(今景谷县)、奉逸城(今宁洱县)、柳追和城(今镇沅县)、利润城(今勐腊易武)、送江川(今临沧)、朴赕(今南涧公郎)、羌浪川(今越南莱州)、林记川(今缅甸景栋)、大银孔(今泰国景迈)、通镫川(今墨江县)、河普川(今江城县)、邛鹅川(今澜沧县)、茫乃道(今西双版纳)等 , 治所设在银生城 , 就是现在的景东县城(开南节度时设在景东县文井镇开南村) , 它的行政区域包括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临沧市的部分地区以及越南、缅甸、泰国北部等地 , 银生城是唐时大理国滇西南的重镇 。
樊绰来到云南 , 从南诏都城太和城到了银生城 , 考察云南的历史地理和民族风俗 , 他徜徉在无量山哀牢山间、李仙江畔繁华的银生城里 , 走在繁茂的茶林里 , 看当地傣族、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采茶、制茶、饮茶 , 写下前文所述的那段文字 , 记录下了一段几乎让人忘却的历史 。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 云南茶主要产于以银生城为中心的无量山、哀牢山等群山之中 , 这是樊绰行历南诏之后给云南大叶茶生产范围做的准确解释 。“散收、无采造法” , 点明当地少数民族采制茶叶方法还十分简单 , 当时中原一带茶事鼎沸 , 采茶、制茶已十分讲究 。陆羽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 , 生烂石沃土 , 长四五寸 , 若薇蕨始抽 , 陵露采焉 , 茶之芽者 , 发于丛薄之上 , 有三枝、四枝、五枝者 , 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其日有雨不采 , 晴有云不采” , 接着又说:“晴 , 采之 , 蒸之 , 捣之 , 拍之 , 焙之 , 穿之 , 封之 , 茶之干矣” , 饼茶的制作要经过采、蒸、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 可谓制作精良 。相比之下 , 樊绰认为银生茶确为“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蒙舍蛮”是南诏少数民族的泛称 , 也是银生城的统治者 , 这种以椒、姜、桂一同烹煮的饮茶习俗倒是如今白族“三道茶”的始祖 。当时长安一带的饮茶风尚却大相径庭 , 要先炙茶 , 然后碾茶罗茶 , 制成茶粉 , 才投入沸水中煎煮 。水又有讲究:“山水上 , 江水中 , 井水下”(《茶经》) , 煎饮十分繁复 。至于放姜、葱、薄荷之类 , 陆羽认为不过是“沟渠间弃水耳” , 是不堪一饮的 。在银生城豪华的府邸里 , 当银生节度使传令婢女把一盏又香又麻又辣的醇茶倒进樊绰杯中 , 这位尊贵的客人不知该作何感想?
银生城之所以成为了滇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首先是取决于它的重要战略地位 , 银生往北可直通都城太和城 , 南可扼制西南诸夷 , 东西有无量山、哀牢山重山之险、三江之隔 , 实为战略咽喉之地 。另外 , 据茶学专家和历史工作者的考证 , 更重要的是它是唐时云南茶的生产和集散转运中心 , 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茶都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考证过 , 在《茶经评述》中说到:“银生城古址在今云南景东县 , 唐时南诏国的重镇 , 是与波斯、婆罗门等国进行贸易的地方 。波斯即伊朗 , 婆罗门指古印度 。茶叶把普洱、西双版纳、临沧这些“瘴疠之地”连在一起 , 把银生与大理紧紧连在一起 , 再和遥远的西藏、中原、国外连在了一起 。
清朝的檀萃(1725~1806)在《滇海虞衡志》(1799)中说:“西蕃之用普茶 , 已自唐时” 。藏族古谚中云:“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翻译为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藏族“宁可三日无粮 , 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 , 三日无茶则病” 。自文成公主唐贞观十五年(641)入藏之后 , 茶叶便成了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饮品 , 并形成了独特的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
然而西藏虽是茶叶消费大区 , 但却不产茶 , 那么唐时西藏的茶从何而来呢?专家认为:主要是与西藏山水相连的云南和四川 , 特别是云南 。唐王朝为控制吐蕃 , 要求四川和云南限量销售茶叶给吐蕃 , 但南诏毕竟是一个自主政权 , 不同于四川 , 并曾与唐朝反目而与吐蕃结盟 , 云南茶当时就用人背马驮向大理、丽江、中甸、西藏大量输出 。这条跨越崇山峻岭、高峡深谷、雪原丛林的路后来就成了最早开辟 , 最为著名 , 最为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 , 成了维系青藏高原牧民生存的“维生素之路” 。
当时的银生城周边大量出产好茶 , 这些大叶子茶因内含物质丰富 , 味苦而涩让樊绰喝不习惯 , 但对藏胞来说却是不可替代的佳品 。银生节度及周边茶山的茶叶 , 源源不断地靠人背马驮运到了银生城 , 又由商贩用马帮运到大理 , 运到吐蕃的神川都督府 , 运到西藏 。银生城成了滇藏茶马交易的中心 。银生茶是南诏与吐蕃最重要的交易货物和政治砝码 , 银生茶能为南诏王带来大量的白花花的银子和黄澄澄的金子 , 茶还真是一棵能生银子的“摇钱树”呢 , 银生城的得名大约缘于此 。银生城得名缘于茶 , 银生节度的设置也为了茶 , 当时银生节度所辖地方 , 威远、奉逸、柳追和、通镫川、河普川、邛鹅川、茫乃道 , 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 , 连成一片恰是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部分地区 , 恰恰与今天的普洱茶主产区重叠吻合 。
作为银生茶的产地和集散中心 , 当时的银生城城墙高耸、城郭宽阔 , 城内街道宽敞 , 店铺林立 , 车水马龙 , 行人如织 , 一业兴而百业旺 , 茶叶生产和交易的兴盛带动了整个银生城的兴旺发达 。
到了宋朝大理国后期 , 银生节度废置 , 但银生茶的影响却不衰减 。南宋李石在《续博物志?卷七》中仍记述:“茶出银生诸山 , 采无时 , 杂椒、姜、桂烹而饮之” 。李石的记录与樊绰惊人的相似 。近来有人对樊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提出质疑 , 认为樊绰没有到过银生 , 所述为道听途说 , 须知作为书记官的樊绰在云南生活多年 , 为写三万字的《蛮书》准备了多少年 , 查了多少资料 , 走了多少路 , 吃了多少苦 , 还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 我们还有理由怀疑他的敬业精神吗?如果樊绰所述不实 , 那么 , 时隔一个朝代的李石在修史时仍然作出同样的结论 , 恐怕就不能说是一个巧合了吧!樊李二人可是对云南茶记录最早的人 。
【唐宋元时的“云南茶都”】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出:“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 , 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 。”金齿百夷指的是滇西南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 , 元时景东军民府辖地也是傣族聚居区 , 宋元时期普洱一带的风土人情与唐时差异不大 , 茶叶生产仍然以银生(景东)为交易集散中心 。时序更迭 , 岁月荏苒 , 历史舞台上不断更换着主角 , 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 唐宗宋祖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想南图霸业 , 直至元时才将云南行省划入版图 , 而云南茶却随着愈来愈深的马蹄印经年累月地输入藏区 , 并逐渐拓展形成新的纵横于茶区内外的茶马古道 。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的竹木茶具
- 书写云南茶史第一人
- 异想天开的意思是什么,“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
- 佛教为什么在唐朝盛行呢
- 唐三为什么杀了独孤博
- 唐朝仕女图,唐朝美女的标准是怎样的?
- 唐朝仕女图,从古至今谁画的仕女图最为出色?
- 天青牛蟒是唐三的第几魂环
- 孟郊的哪首诗表示了母爱 唐诗三百首里关于母爱的有几首?
- 春夜喜雨赏析 春夜喜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