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锅头?

?马锅头,顾名思义,是马帮的领头人,负责人 。他应该是这伙赶马人中的精萃 。要熟悉整套赶马的技术业务,生活规矩;要了解骡马牲口的习性、疾病和一般治疗知识;勒驮子、钉马掌、联络交往、货物接转、经济往来、结算分配都能操办;马帮大小事均能决策处理 。他是马帮的核心 。?马锅头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短期组合,本马帮认可的锅头 。这类在锅头中居多数 。由锅头去联系承接运输任务,按货按牲口数目,要三十驮或五十驮由他去联络,将附近村庄、邻里的赶马人组织起来,成立短期的运输马帮 。运输任务完成以后,按相约的协议分配所得后,各自回家,自然散伙 。在小农经济社会,各家散养几匹牲口,除自用外,搞点小营运 。过去在顺宁,多属此类组合,自愿集结,自愿解散 。另一种类型是自己有经济实力,自己购买牲口,自己组织马帮,自己当锅头,请人来赶马,请长工或短工,纯为雇佣关系,你给我赶马,我给你工钱,这种锅头为数甚少 。但这种锅头常与官警有瓜葛,有的涉及走私,谋暴利,赚黑钱,甚至还有武装护运 。当然也有正常马帮,因跑长途驿运,防盗匪抢劫而自备防卫武器的,我们只在过去年轻时耳闻途听,实际知之不多 。?马锅头的首要任务是接转货物,办理承运业务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理、巍山(蒙化)的许多马帮,经常来顺宁茶厂驮运茶叶,我们就有实际接触了 。茶厂运出的茶叶,都要由业务股储运组填办《磅码单》,写明茶类、等级、数量、批次、唛头、毛重、净重,依次按件列单 。交给马锅头到下关交货验收,结算运费 。一般青毛茶(晒青)用笋叶竹篮(简称大花篮)包装 。茶篓封扎好后,在篮口笋叶上画码,用我国传统的数字:以毛笔黑墨书写 。如毛重七十五斤画写为斤,净重六十九斤,画写为斤等,列单计总付运 。红茶出口产品则用青木板(有味的松木等不能用)做的统一规格大箱装 。箱内有锌皮罐焊封、衬一层牛皮纸,加钉木箱盖,铁皮搭攀 。木箱四面和顶盖用粉红色的专用纸,刷印有中茶牌商标,中国茶业公司字样,并刷有毛重、净重、箱额数量,以及唛头等标记,认真裱好 。如唛头“凤5201”意思是凤庆(1954年前用顺宁)茶,数字的第一个5代表五五年,2代表二级,01代表第一批工夫茶,刷四个数字,红碎茶则有六个数字记码 。茶箱裱好后,刷一道酸性朱红,再用熟桐油揉油一道,红底黑字、油亮美观 。再用缝好的棕搭(因单时还没用麻布、草蓆)作外包缝牢,挂上标笺 。最后才能交给储运部门,再由马锅头承运到下关转昆明再转到口岸 。当时的棕色青木板箱比较重,一般七、八十斤一个 。牲口驮一驮就有一百六七十斤,差一点的骡子驮不动,所以,驮运茶箱的多是大牲口,强马帮,除茶厂马帮外,以蒙化马帮居多 。?至于藏族赶马运货(茶),与滇西一带马帮不同 。他们的办法是驮软驮 。在驮背上搭一层皮子作垫鞍,皮层下面有一层用毛毡等物做的约两三公分厚的垫裼,保护马背 。皮子上面(马脊)有个小木鞍,系有绳索 。驮茶时,用鞍绳吊勒两篓茶挂在马背上就驮走 。茶篮隔着鞍皮,软摇软摇驮着走 。我年轻时见过西藏或迪庆的藏族(当时我们称他们叫老古宗)来下关驮茶,就这样走,还领着个大藏敖(犬),好吓人的 。他们赶的牲口不多,看起来很悠然自得 。但是太重或大件恐怕就驮不成了,牲口负荷不了,也难控制 。大山险道,也只能适度负荷,便于行动 。滇西马帮则不同,在一般较平缓地带,骡马驮粮食货物可负重到一百八九十斤甚至二百多斤 。驮石头,驮木料,丈二木料可以勒驮,安稳驮走 。有的更长更重的还可以两匹牲口勒驮一根大料,行走转弯均可控制,算是特殊的赶马技术了 。?回族马帮锅头的习俗和规矩,因为我没有拜访过,所以也不记述了 。?马帮的组合一般一个赶马人赶四至五匹牲口,因为赶少了收入划不来,赶多了忙不过来,也吃不消,所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一人赶四匹为一把(小帮),人畜负荷都适当,也便于在驮子上捎带小物件,如料兜,盖毡等 。整个马帮由若干个小帮(把)组成,自然有序 。?除了马帮之外,滇西一带还有很多的牛帮 。牛帮进行速度较慢,但很稳当 。马帮一站六十华里,牛帮一站只走三十华里,一人赶一头牛 。牛帮在保山一带较多,凤庆、云县、边疆各县都有,也是一批重要的驿运力量 。牛帮不喜炎热行走,在炎热夏季多在太阳偏西后或黄昏行路 。牛帮用的铃是圆筒形的,中间有击铃摇棒,挂在牛鞍中心的小横木架上 。牛走棒敲铃,咚咚作响,不像马帮那么震荡,声音浑厚低沉,使人有很稳沉,很自然的感觉 。牛鞍比马鞍弯弧大,适应牛背,也没有马鞍架长,较为简练 。牛帮只用黄牛驮运,没有水牛驮运,因黄牛背有驮峰可以用鞍,水牛就用不成,只能架弯档犁田 。对牛帮习俗知之甚少,无法详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