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前的普洱茶

普洱茶的历史是悠久的,形成时间是漫长的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对普洱茶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 。普洱茶的史料记载很少,只留下少许的孑言片语,供人们参考、研究、思考、探索 。使得普洱茶更具传奇与魅力 。明、清朝,普洱茶外销,运输靠马帮 。马帮把“茶”运到西藏,京城,东南亚等各地,有些地方还要经过水路,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 。“茶”在马背上颠簸、晃动,摩擦发热,途经山区,湿度非常大,都会造成普洱茶,非人为自然发酵 。?又据范和钧先生所写:“每年冬季将来时,把收购积存的干青毛茶取出,开灶蒸压后,装入布袋,积压成心型,然后放置屋角阴凉处约四十天后,布袋发微热约40℃左右,袋内茶叶则已发酵完毕,解开布袋,取出紧茶,在外包绵纸,即可包装定型,……”?又据李拂一先生所写:“佛海茶叶制茶,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 。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于竹席上反复搓揉成条,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 。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 。入篮须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齏脆 。竹篮四周,放以大竹(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 。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曰‘散茶’ 。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工制为‘圆茶’、‘砖茶’及‘紧茶’ 。”?又据李拂一先生所写:“‘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茶底’,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曰‘二盖’黑茶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甄中蒸之,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 。‘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 。‘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 。成团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 。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 。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 。”?又据记载:蒙舍蛮,用茶与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以上可看出,先民们对解决普洱茶“酽”的问题,用了自觉与不自觉的方法,叹服他们的智慧之余,更对普洱茶加深了解 。解放前之普洱茶与现在之普洱茶,是不同的 。普洱茶的发展,还需要智者仁人更多的努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