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翻译 伦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画斜线处为参考朗读停顿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部分出自此十二章的成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日三省、三省吾身、三十而立、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箪一瓢、箪食瓢饮、陋巷箪瓢、不改其乐、不堪其忧、饮水曲肱、饭蔬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富贵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笃志
相关问题:
13、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看看此一句和课文那一句话是对应的,差不多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4、本文讲述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你看看分别是那些话?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切问而近思 。
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5、宋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他为什么这样说?
读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了,说出了《论语》的重要 。学习《论语》,在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方面能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
16、说说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句话的理解 。
此说出了“安贫乐道”的精神 。这也是孔子的一贯主张,有理想的人不执着于功名利禄,富贵时做有意义的事,穷困时也能淡然处之 。同时强调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坚决不接受 。
17、“吾日三省吾身”阐明了什么道理?
人无完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我们要避免缺漏,就要时时反省,适时纠错 。
18、孔子讲“温故知新”,你怎么看?
两种参考答案:第一种: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温故”,也许有新的体会或者发现,对于“知新”有帮助 。第二种: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重在知行 。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的是学习方法,你认为学思结合有必要吗?
学不思,不懂运用,就是死学;光想着怎么样而不主动去实践,必将学无所成 。所以,学思结合很有必要 。
重温《论语》:
本人主张以经解经,所以此文为一家言 。这是我讲给我女儿的,仅供他人参考 。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角落,聚居的意思 。)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想了解孔子,可以参考《史记》中的篇章《孔子世家》 。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看注释:“说”通悦;“習”,鸟在太阳下练习飞行,在扇翅膀;“愠”,心中怨未发,指生气 。这句话很好理解、很简单吧?非也!
能把这一则作为《论语》的开篇第一,绝没有“翻译”这么简单 。学海无涯苦做舟,怎么能高兴呢?朋自远方来,赶上自己没钱招待,还乐什么?别人不理解我,心中有个小小的怨都不可能吗?
我上初一年级时,就学习这一则,就是照着注释理解的,感觉孔子有点强人所难,“圣人”骗了我 。而现在,我倒建议把这一则挪到高中或者大学去,估计他们才能理解 。为什么?因为一个“学”字,就是孔子主张的全部人生价值的体现 。有个叫叶公的人问子路,孔子是个咋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估计也可能是答不上 。孔子似乎是有些奇怪表情后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 。”——你咋不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忘记吃饭,快乐开心忘记忧愁,都不知道(自己)将要年老了这些呢 。老了还在“发愤忘食”,是为学,“乐以忘忧”,还是为学 。学什么?是生存挣钱的本事吗?不是,是践行人生的最高道德标准:真人!是发挥人的最高成就:至善!这样的学,“时”和“习”就很有必要了 。《易经》中经常说“时之义大矣哉!”就是“时”的意思 。“习”之而渐得,胜过“昨天的我”之“日日新”,能不高兴吗!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把做学问总结为三句诗词:“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高手总是寂寞的 。一个“远”字形容知己难求,所以才有“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慢慢的,有个知己来了,你能不乐吗!好比孔子,他的学问德行如此之高尚,但直到五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才兴起来 。这五百年的寂寞,你就明白“朋自远来”的真意了 。可如果终其一生,理解你的也没有来,该怎么办?不“怨天尤人”,你才心理健康 。所以,王国维引用的三句诗词意思就是:“学而”,站得高,守得住,终有得 。
明代陈眉公说:“如何是独乐(yuè)乐(lè)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何是众乐乐?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如此胸襟,可“学” 。
2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拿镜子照照,就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了 。曾子每天拿三面镜子照自己:“为人谋忠”之忠是心——中而正,就像《易经》中说的“中正”;信,为孚,为可信为信用为行信;“传习”,重在“习”,在实践 。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他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大家,“为政”与做事,需要人生的经验累积 。人生经验的累积无非四个字:人情世故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天下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安居乐业!
孔子主张“孝”,孝的第一关键是态度,内心要敬,外形不“色难”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这里就包含了两种做人做事的道理:君道、臣道 。那为政之人怎样识人或者我们怎样看为政的人?
2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你以为是学习能“温故知新”吗?非也 。那此一则放到《学而》篇里不更好!他意思是说:师法过去,判断未来 。
那什么样的人才能“为政呢?
子曰:君子不器 。
不器,就是不能固定成为某一类型的人,就是要成为“通才” 。“器”之为用 。孔子在《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下知道什么是“变化”什么是“事业”了吧?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心澄如明镜自然知不足而“好知”,学问通透则“乐知”也 。所以教育: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智不平齐,因材施教 。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翻译 伦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
推荐阅读
-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怎么整理
- 福州中考考多少分可以录取高中
- 笑话大全儿童 儿童经典笑话
- 好语文网,请问英语和语文成绩差怎么办?
- 高中留级需要办什么手续
- 少年重返高中时代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初恋女友是什么小说
- 七年级的论语12章原文 论语十二章全文
- 如何自学 如何自学高中全课程
- 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有什么区别,读普通高中好还是职中好?
- 孩子考不上高中怎么办,中考没考上高中,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