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紫砂壶名家

黄玉麟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民国3年(1914) 。原籍苏州,曾被苏州吴大澄聘请在家制壶 。黄在吴家鉴赏到许多古代青铜器和陶器,受到启发,便将这些艺术特色融化于制壶技艺之中,使之技艺精进 。所制茗壶,多圆式 。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 。并创紫砂工艺假山石景,奇峰巍峨,层峦叠嶂,瀑布小桥,亭台房舍,使人清心悦目 。家极贫,晚年贫病交迫而亡 。所作《鱼化龙壶》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汪宝根 清光绪-民国年间制陶艺人 。鲍明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民国25年(1936),均陶名艺人,善捏制人物,动物陶塑,善配各色彩釉,以均青釉为最 。沈孝鹿 民国年间制陶名艺人,有《八角茶具》问世 。胡耀庭 暂无资料 谈尧坤 当代紫砂陶刻名工 。与任淦庭同时代人 。能书画,善陶刻,刀法纯熟,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 。范林源 在民国期间出品的紫砂器具中,在紫砂杯这类品种上,总可以寻到各种形态、材质不一,做工较为讲究的紫砂杯,杯底镌铭「林源」印款 。这个林源何许人也?据笔者考证,「林源」原来是以制作紫砂杯为重点,并一生擅制紫砂杯的紫砂艺人范林源 。范林源(1887~1947年),宜兴蜀山东邻西望圩村人 。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艺人范承甫(大生)家紧邻,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怀抱中长大,从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头玩 。范林源的父亲世代务农为生,也较看不起做手艺的人 。范林源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承甫学紫砂,范父始终不答应,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没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 。范林源成家立业後,看到范承甫茶壶越做越好,心底跃跃欲试 。後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作技师,渐渐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师学艺 。范承甫见他已成家立业,做徒弟要养家活口很难,就劝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术要领 。范林源记住技术要领,回家学学做做,做做再问问,问问再做做,凭自小就看熟了的制壶工序,终於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 。范承甫及其弟范锦甫对范林源十分关心,经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盏生意给范林源做 。民国十年(1921年)以後,范林源开始自成一格,即专制紫砂杯子 。先帮「宜兴利用公司」做,然後帮「铁画轩」做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後,范林源正式受聘於「宜兴吴德盛陶器店」做为技工,替「吴德盛」专制紫砂杯 。此间,范林源所制紫砂杯严谨精致,或圆或菱,或塑或饰,型态各异 。「吴德盛」要配任何一种杯子,范林源都能做出来,而且做到与配套的壶具十分协调统一,要不是杯底打上「林源」的印款,壶上打上他人的印款,人们还以为成套茶具都是范林源替「吴德盛」做的 。三○年代中後期,范林源做紫砂杯做出了名,盖杯、套杯、盘杯、圆货、筋瓢货都做的端庄周正,产品长销不衰 。四○年代之後,范林源仍以制杯为生,在抗战艰难的岁月,他日夜赶制,还过着挨饥受饿的日子 。由於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1947年春,范林源一病不起,病中仍挣扎着制作紫砂杯 。至夏,病逝於西望圩家中,享年60岁 。裴石民 裴石民(1892年~1979年2月2日)原名裴庆云,又名裴德铭 。其幼时念过几年私塾,14岁拜大浦姐夫祖臣为师,学习制陶技术,22岁到利永陶品公司制作紫砂陶器其时已在紫砂陶业中崭露头角,上海的一些古董商和收藏纷纷邀请其制作紫砂陶器34岁时由张槐卿和江祖臣介绍到上海,制坯再到蜀山烧成后陈设于莫家橱窗,作品有<<悟奇治陶>>印,造型古意盎然,制作精细,颇为好友珍爱,因而为<<悟其壶>> 。其技艺闻名江南,并博得了” 陈鸣远街道二”的雅号 。二年后又先后给几个古董商仿制紫砂古董,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回宜兴 。1940年,地蜀山大租房开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 。极喜养猫、鸟、金鱼、松鼠、蟋蟀等小动物并以写生悟性,把物性可爱之情,移至紫砂文房清玩,如<<田螺水盂>>、<<九条艺 桑菜盘>>、<<螃蟹荷菜盘>>、<<十件果品>> 施福生 施福生(1921-1999年),又名馥森,宜兴蜀山北厂人 。天资聪慧,启蒙师傅是曾被聘在上海仿做古董的“叶德喜” 。1935年与朱可心等为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校担任实习技师 。195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立为建厂七人小组成员之一 。长期担任宜兴紫砂工艺厂产品质量检验直至离休 。善制鱼化龙壶、大型松鼠葡萄咖啡壶等高极紫砂茶具 。与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顾景舟等老艺人知交甚厚 。程寿珍 号冰心道人 。清咸丰八年(1858)-民国18年(1929),擅长制作掇球,仿古壶等 。所制掇球壶身与壶盖犹如大小双球垒叠,周正完美,浑朴丰润,口盖紧密,曾于民国21年(1932)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优奖 。汪宝洲 清光绪-民国年间制陶艺人 。戈根大 清光绪六年(1880)-民国26年(1937),擅长制各种盂,花绿缸等工艺陈设陶瓷,善绘画、雕刻和堆花,首创抽角四方、抽角六方式样 。并是宜兴建筑琉璃瓦第一位名艺人 。冯桂林 民国初制陶名艺人 范占 暂无资料 范泽林 当代紫砂陶刻名工 。与任淦庭同时代人 。能书画,精陶刻,刀法苍劲有力,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 。当代陶刻名师沈汉生,曾从范泽林学过陶刻 。【近代紫砂壶名家】吴纯耿 吴纯耿(1916~ ),原名顺根,宜兴蜀山人,曾用艺名吴澹、亨衡,为民国期间较有名的艺人之一 。吴纯耿生於制壶家庭,由於家贫,10岁起即随父吴桂生学艺,并一直随父做下手 。三○年代中期起,吴纯耿技艺逐渐趋於成熟,并以《覆葵(合菱)壶》的创制成功而成为利用公司的订坯户,并一度进入「省宜陶职校」受聘为技工工作,为工场学员作成型示范,为「宜陶职校」订货制壶 。这时候所用印款均为「顺根」 。抗战爆发之後,窑场开始衰落,吴纯耿的技艺却渐入佳境 。进入四○年代中叶,吴纯耿为潜洛窑户老板朱培鑫所聘用,并接受朱培鑫的建议,开始使用「吴澹」艺名,有时单用,有时与「顺根」合用 。所制《合菱》、《葵掇》以线条顺畅,工整严谨,均匀协调而为时人所喜欢 。不久,吴纯耿受聘於「宜兴立信陶器行」,并成为「宜兴立信陶器行」的主要技师 。吴纯耿的技艺发挥更为出色,是他制壶生涯中的高峰期 。「立信」老板许立生,字开元,宜兴川埠潜洛人,细货老板,专门经营高档茶具,陶器店设在宜兴城中,规模较大,喜爱茶壶,且喜收藏茶壶 。「立信」所订制着名艺人冯桂林的壶用「卷翁」印款,所订制吴纯耿的壶用「亨衡」印款 。许立生并提议吴纯耿的「顺根」二字改为「纯耿」 。其後所制茶壶上逐以「吴纯耿」替代「吴顺根」,「亨衡」替代「吴澹」 。此段时间,吴纯耿所制的《葵掇》、《合菱》、《梅花周盘壶》、《大掇壶》、《六方菱壶》等比较讲究,形制端正大方,精工细作,气度饱满,是吴纯耿一生中制壶的最佳时期 。五○年代之後,吴纯耿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继续以制壶为业,但制技却较为一般,从高峰期开始衰退 。至七○年代,吴纯耿从宜兴紫砂工艺厂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现仍住蜀山西街老家内 。王寅春 (1897年1月13日-1977年4月11日) 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川埠上袁村 。13岁拜制壶艺人金阿寿为师,开始求艺生涯 。三年满师后,帮窑户制坯当客师,24岁后在家自产自销紫砂壶 。因手艺好,上海客户纷纷定货,并赠“阳羡惜阴室王”印款盖于壶底,名染沪上 。后由宜兴蜀山切玉圣手金石书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此章钤于壶底 。1934年宜兴吴德盛陶器店,订制300只花盆,外销日本,因工期仅为二个月,其率先采用紫砂模具挡坯成型,如期交货 。1935年到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接触明末清初的紫砂精品,反复揣摩,把握精神气质,成功复制了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陈小畦等名师的佳作 。1937年抗战时不惜抛弃日常生活用品,而珍藏制壶工具,为了生计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同时亦制作《洋桶壶》、《线圆壶》,销往泰国,《15头咖啡茶具》销往欧洲,并制作《96头满汉全席的紫砂餐具》,大大提高了紫砂陶艺声誉 。1954年提携幼子王小龙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与1960年两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 。其制陶既快又好,技艺精巧令人赞叹 。先后带徒50余人都是制壶快捷高手 。为人宽厚诚朴,乐于助人,爱徒如子,艺徒们对其尊如父辈,企业领导对其极为敬重 。六十年代,多次承制国家礼品,如《十三头咖啡茶具》、《五头梅花周盘茶具》、《玉笠壶》、《圆条壶》、《八方盅型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等 。著名京剧演员梁会超为得其《六方菱壶》曾三次慕名到厂,遂如愿 。江苏画院著名画家亚明设计了《亚明方壶》、《六瓣高瓜酒壶》由其制作,二位名家“迁得妙想”合作而成的佳品独具匠心,点土成金,是留世杰作 。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仍耕耘不息,为满足同仁意愿,连续几十天,制作《牛盖洋桶壶》50余件,件件光泽和润,充满大自然的泥土芳香,得者视之如宝 。74岁时还创作了《裙花提梁壶》,与半浮雕于体,用冷金黄色段泥制成,造型俏丽,线条阴阳,合度流畅 。王寅春是位勤奋多产的名艺人,传世力作颇多,有《亚明方壶》、《六方菱花壶》、《梅花周盘》、《半菊壶》、《小梅花壶》、《六瓣高瓜酒具》、《铜锤方方》、《圆条茶具》、《汉群壶》、《高流京钟》等 。技艺风格独树一帜,方器选型规矩挺括,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 。一生为紫砂事业培养了大批技艺人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为紫砂陶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