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方中的白术或为苍术
现行版《伤寒论》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 , 只用 到白术 , 而未用苍术 。但是 , 在张仲景时代 , 只有术这 一名称 , 并无白术之名 。有证据显示 , 现存版本中的 白术是由林亿等校正医书时由术校改得来 。因此 , 探 究经方中的术为白术抑或苍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 床意义 。根据对白术、 苍术的源流考证以及对《伤寒 论》 《金匮要略》中关于白术条文的探究 , 可以得知 经方中的术为苍术有一定可能性和合理性 。
《伤寒杂病论》中无白术药名
张仲景时代并无白术这一药名 , 因此 , 不可能出 现在 《伤寒杂病论》 中 。现存通行本 《伤寒论》 《金匮 要要》中的白术是由林亿等校正医书时由术校改而 来 , 所以 , 现在经方中全部使用白术是值得商榷的 。
1. 汉代无白术这一名称 与 《伤寒杂病论》 同时 代的医籍中 , 只有术而无白术这一药名 , 白术首次出 现在梁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 。因此 , 汉代医 籍中出现白术这一药名的可能性较小 , 张仲景时期只 有术这一名称 。
1.1 《素问》 《神农本草经》 《居延医简》 《武威 汉代医简》和《五十二病方》中的术 《素问·病能 论》 [1] “以泽泻、 术各十分 , 麋衔五分 , 合以三指撮 , 为后服”。此方中以术为名 , 并未见白术或苍术之名 。《黄帝内经》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 , 许多医家搜 集、 整理、 综合而成 , 其中甚至包括东汉乃至隋唐时 期某些医家的修订和补充 。术在 《神农本草经》载: “术 , 一名山蓟 。味苦 , 温 , 无毒 。治风寒湿痹 , 死肌 , 痉、 疸 。止汗 , 除热 , 消食 。作饵煎 , 久服轻身 , 延年 , 不饥 , 生山谷” [2]。尚 志钧 [3] 认为术是汉代通用名 , 《武威医简》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方中皆用术 。近些年出土的汉代简帛医籍只有术而没有白术、 苍术 。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治 “胻久伤”致 “痈 溃” 方 , 《武威汉代医简》治 “伤寒” 遂 风方 , 《居延医简》伤寒四物 都只言术 [4]。因此 , 可以得知 , 汉代医籍中只有术 , 并无白术、 苍术之名 。以上医籍与 《伤寒杂病论》大致同时代 , 因此可 以说明 , 术在汉代为通用名 , 经方中出现白术这一名 称的可能性不大 。
1.2 南北朝时期白术一名首次出现 梁陶弘景 之后 , 白术、 赤术 广泛存在于各朝代医学典 籍中 。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 , 首次从名称和性状 上区别白术、 苍术 。其于术条下言: “术乃有两种: 白 术 , 叶大有毛而作桠 , 根甜而少膏 , 可作丸散用; 赤 术 , 叶细无桠 , 根小苦而多膏 , 可作煎用” [3]。可知南 北朝时期 , 白术、 赤术 已经可以区分 , 并且白 术、 苍术是确实并存的 。但尚无证据可以支持在汉代 的术即为白术 , 相反术有可能是在苍术 。2. 林亿改术为白术 经方中的白术是林亿校改 的结果 。第一 , 在其校订的《新校备急千金要方 · 凡 例》 [5] 中已明确说明 “又如白术一物 , 古书唯只言术 , 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 。今则加以白字 , 庶乎临用无 惑矣”。可见宋以前 , 苍术流行于世 , 古医书中的术 , 多作为苍术使用 。第二 , 由林亿等校订的《千金翼 方》 [6] 第一卷中 , “采药时节第一” 与 “药名第二” 部 分 , 均作术而非白术 , 可能是其校订工作中的疏漏而 未做校改 , 但也再次说明 《千金要方》 原著中也写作 术 。第三 , 在流传至日本 , 未经林亿等校订的《外台 秘要》也出现此现象 , 即同时出现术、 白术、 苍术入 药的情况 , 说明林亿的校订版统一将术和苍术改为 白术 [4]。
经过林亿校正的医书如《伤寒论》 《金匮要略》 《千金方》 《千金翼方》 《外台秘要》等一批医学典 籍中的术均被校订为白术 , 而未经其校订的书籍却 存在术、 苍术、 白术的不同 。以上说明两点: 其一 , 现 通行本《伤寒论》 《金匮要略》中的白术原作术; 其 二 , 林亿以前 , 医家多将医籍中的 “术” 用作苍术 。因此 , 不能排除《伤寒杂病论》中的术曾作苍术使用 的可能性 。
《伤寒杂病论》中的术为苍术具有可能性 苍术在宋朝之前曾经盛行 。同时 , 根据《神农本 草经》的记载 , 白术、 苍术的产地 , 以及其他文献的 记载可以推测苍术存在于汉代可能性大 。虽然 , 苍术 存在于汉代不代表经方中的术就是苍术 , 但是从药 物使用的历史沿革来看 , 宋朝曾盛行苍术可能正是 沿袭了汉代的用法 , 因此 , 不能否定术或为苍术这一 可能性 。
1. 《神农本草经》中的术为 苍术可能性大 《本经》 中对术的功效和关于其作为 “饵煎” 的记载 , 也更符合后世对苍术的认识 。术在 《本经》 中的记载: “术 , 一名山蓟 。味苦 , 温 , 无毒 。治风寒湿痹 , 死肌 , 痉、 疸 。止汗 , 除热 , 消食 。作饵 煎 , 久服轻身 , 延年 , 不饥 , 生山谷” [3]。通过对内容 的分析 , 可以得知: 第一 , 性味方面 , 术味苦 , 符合陶 弘景对苍术的描述 “白术根甜而少膏 , 赤术根小苦而 多膏” [2]。第二 , 功效方面 , 除了 “死肌” “止汗” 两个 功效与苍术无明显关联外 , 其他都符合苍术的功效 。第三 , 关于 “饵煎” , 后世多将苍术作为饵煎 。条文有 “作饵煎 , 久服轻身 , 延年 , 不饥” , 陶氏注 “赤术可 作饵煎” [2] , 由此可知 , 赤术在陶弘景时代是用作神 仙家修道服食之品 , 这就和后世服食茅术以 修道的方法相同 , 进一步证明 《本经》记载的 “术” 有可能就是苍术 。第四 , 张仲景与陶弘景生存年代 接近 。张仲景的生卒年大约为公元150年至219年 , 陶 弘景的生卒年大约为公元452年至536年 , 二者相距 约三百年 。苍术在南北朝已经存在且入药 , 因此汉代 时 , 苍术也有入药的可能 。
虽然可以确定在南北朝时期存在两种术 , 但也 无法肯定汉朝也同时存在两种术 。然而 , 通过对《本 经》 的分析 , 并不能否认苍术有存在的可能性 。
2. 宋朝之前经方中的术多用苍术 如前文所 述 , 林亿载: “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 。今则加以白 字 , 庶乎临用无惑矣”。可见 , 宋以前苍术流行于世 , 古医书中的术 , 多作为苍术使用 。又如 , 苏颂在《本 草图经》 [7] 中记载: “谨按术有两种……凡古方云术 者 , 乃白术也 , 非谓今之术矣”。苏颂认为当下常用的 术不是古医籍中记载的术 , 而是白术 。这一 看法直接影响到宋朝官修的医药著作 , 以致林亿等 在校订医籍时 , 将术径改为白术 , 同时也佐证了林亿 关于苍术盛行的说法 。至此 , 可以看出 , 由于官方的 大力推广 , 宋朝原来使用苍术的社会风气又转变为 使用白术 。
由上可知 , 苏颂、 林亿之前苍术盛行于世 , 因此 , 宋以前的经方中使用苍术就具备一定的可能性 。
3. 产地说 《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术的产 地为 “郑山山谷 , 汉中 , 南郑” , 陶弘景认为郑山 , 即 南郑 , 术以蒋山、 白山、 茅山者为胜 。通过对二术产 地的研究 , 得知蒋山、 茅山皆位于江苏省 , 与现在南 苍术以江苏句容、茅山为佳品吻合; 白山即为太白山 , 位于陕西省 , 为北苍术产地之一 [8]。从 《神农本草 经集注》 中术的产地来看 , 与后世苍术的产较吻合 , 因此术为苍术的可能性大 。
4. 赤术说 清代张志聪 [9] 云: “《本经》未分 , 而汉时仲祖方始有赤术、 白术之分 。二术性有和暴 之殊 , 用有缓急之别”。其又在《神农本草经三家合 注》曰: “仲景伤寒方中皆用白术 , 金匮方中又用赤 术……须知赤白之分始于仲景 , 非弘景始分也” [10]。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苍术条下亦有 “仲景避一切恶 气 , 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 [11]。以上三说虽然尚无文 献支持 , 但也可能历史上存在过其中一种《伤寒论》 《金匮要略》的流传本中有赤术的记载 , 也可说明古 代医家对经方中用白术的质疑 。
部分经方中白术的不合理性——以麻黄加术 汤为例
《金匮要略》 原文: “湿家 , 身疼烦 , 可与麻黄加 术汤 , 发其汗为宜 , 慎不可以火攻之”。其方后注曰: “温服八合 , 覆取微似汗”。历代医家对此条解释极 多 , 但大部分医家大多出于对医圣张仲景的尊崇而 牵强解释 。如 , 有医家认为白术功在助麻黄缓汗 , 有 医家认为白术功在燥里湿 , 有医家认为白术功在生 津等 。
1. 麻黄加术汤无需白术缓汗 大部分医家认 为 , 白术可以缓解麻黄汤发汗太过 , 这种观点是值得 怀疑的 。代表医家如陈修园 , 其在《金匮方歌括》 [12] 中载: “方用麻黄汤发肤表之汗 , 以散表寒 , 又恐大 汗伤阴 , 寒去而湿反不去 , 加白术补土生液 , 而助除 湿气 , 此发汗中寓缓汗之法也”。
然而 ,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没有发汗峻剂 , 所谓“发汗峻剂” 只是与桂枝汤相比较而言 。经方 中具有发汗作用的代表方包括麻黄汤、 桂枝汤、 葛 根汤、 麻黄加术汤等 , 但是方后注中都有 “覆取微似 汗” 之记载 , 它们本身是微汗之方 , 而发汗太过的主 要原因在于服用方法不当 , 如汗出后没有 “止后服” 或者不当 “啜热稀粥” 而啜之 。第一 , 桂枝汤方后注 “服已须臾 , 啜热稀粥一升余 , 以助药力 , 温覆令一 时许 ,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 若一服汗出病差 , 停后服”。第二 , 麻黄汤方后注 “温服八合 , 覆取微似 汗 , 不需啜粥”。第三 , 葛根汤方后注 “温服一升 , 覆 取微似汗”。第四 , 麻黄加术汤方后注与麻黄汤都为 “覆取微似汗”。可见 , 张仲景认为以上诸方只要服 用得当 , 均为微汗之方 , 并不会导致过汗 。陈修园、 黄元御等医家认为的过汗伤津的情况 , 可能是出于 告诫后世医家保护津液的重要性 , 但不能认为麻黄 汤使用得当仍会过汗伤津 , 所以 , 麻黄汤无需白术 缓汗 。
2. 白术无祛表湿之功 麻黄加术汤证为湿邪在 表不在里 , 白术可燥里湿 , 不可祛表湿 。第一 , 麻黄 加术汤证治法为 “发其汗为宜 , 甚不可以火攻之”。第二 , 里湿不会导致 “身疼烦” , 故知此证为湿邪在 表 , 不在里 。第三 , 此条文出现在《金匮要略·痉湿 暍第二》中 , 此篇主要涉及表湿证 。第四 , 白术可燥 里湿 , 但少见有祛表湿的用法 。所以 , 认为白术在此 汤中用以燥里湿是无依据的 。
3. 白术无生津液之功 陈修园 [12] 认为 , 白术在 此可补土生液 。黄元御 [13] 认为湿郁经络 , 皮毛不泄 , 故身烦痛 。麻黄泄皮毛以祛湿 , 恐汗去津亡 , 故加白 术 , 以益津也 。以上二位医家认为白术可 “生液、 益 津” , 丹波元简 [14] 则认为 , 白术润燥生津这一看法是 错误的 。从后世医家对白术的使用来看 , 白术很少 被用作生津药使用 。因此 , 认为白术在此方中生津液 恐不合理 。
部分经方中使用苍术的合理性
苍术既可以用于表证 , 又可以用于里证 。有表湿 者可祛表湿 , 有里湿者可燥里湿 , 有脾虚者可健运脾 胃 , 有脾胃虚寒者可温脾 , 正体现经方中一药多用的 特点 , 较白术而言更优 。这不仅从理论上避免了牵强 的解释 , 在临床应用上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
历代医家也有在麻黄和术汤中使用苍术的情 况 , 也体现了部分医家对白术的质疑 。李东垣的术桂 汤 , 一名麻黄苍术汤 [15] , 即是麻黄加术汤再加神曲、 橘皮、 茯苓等药组成; 刘渡舟医案中有用此汤治疗水 肿、 寒湿头痛的案例 [16] , 也有用越婢加术汤 治疗溢饮的记载 [16] ; 萧琢如用此汤治疗伤湿兼寒 [17] ; 齐文升用此汤治疗外感寒湿发热 [18]。以上医案的记 载 , 也从临床疗效上说明了在外感寒湿类疾病中 , 经 方中使用苍术具备临床上的可行性 。
又 , 即使温病学家 , 如薛雪 , 也惯用苍术、 苍术皮 。其在 《湿热论》 开篇第二、 第三条就分别论述了 “湿在 表分” 和 “湿在肌肉” 使用苍术祛表湿的治法 [19]。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原著中术的考证和相关 条文的探究 ,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 张仲景原著 中只有术并没有白术; 第二 , 苍术曾在宋以前盛行 , 且宋以前古籍中的术多用苍术; 第三 , 用苍术解释经方的功效更具备合理性 。故经方中的术为苍术具有 一定可能性和合理性 。
作者:王强 林昌松
推荐阅读
- 明日方舟乌有悖论模拟攻略 乌有悖论模拟处世之道打法
- 经常喷补水喷雾好不好 补水喷雾的正确用法
- 明日方舟孑悖论模拟 明日方舟孑悖论模拟业精于勤打法
- 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本吗 南京财经大学是不是一本
- 过山车的经典语录
- 明日方舟水陈悖论模拟 明日方舟假日威龙陈悖论模拟去往高处打法
- 明日方舟陈悖论模拟 明日方舟陈悖论模拟永不后退打法
- 拿到cpa需要工作经验吗
- 女人喝菊花茶最佳时间
- 女朋友新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一出差就是连三个月,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