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茶

苏东坡深研佛理 , 亦精通茶道 , 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 。东坡对饮茶一道 , 更深得独到之秘 , 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 , 都颇讲究 , 其中《试院煎茶》诗:
蟹眼已过鱼眼生 , 飕飕欲作松风鸣 。
蒙茸出磨细珠落 , 眩转遶瓯飞雪轻 。
银瓶泻汤夸第二 , 未识古今煎水意 。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 贵从活火发新泉 。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 定州花瓷琢红玉 。
我今贫病常苦饥 , 分无玉碗捧娥眉 , 且学公家作茗饮 。
博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
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 , 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 , 一气呵成 , 引人入胜 。另《水调歌头》:
已过几番风雨 , 前夜一声雷 , 旗枪争战 , 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 , 带露和烟捣碎 , 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 , 飞起绿尘埃 , 老龙团、真凤髓 , 点将来 , 兔毫盏里 , 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 , 战退睡魔百万 , 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 , 我欲上蓬莱 。
此阙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 , 描述地极为生动传神 。
而《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 , 洗遍香肌粉未匀 。
明月来投玉川子 , 清风吹破武陵春 。
要知玉雪心肠好 , 不是膏油首面新 。
戏作小诗君勿笑 , 从来佳茗似佳人 。
此诗虽称戏作 , 实乃倾注了东坡对茶茗的特殊情怀 , 特别是末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 以诙谐、浪漫的笔调着墨 , 更是历代文士茶人耳熟能详的名句 。
《西江月》:
龙焙今年绝品 , 谷帘自古珍泉 。
雪芽双井散神仙 , 苗裔来从北苑 。
口汤发雪腴酽白 , 琖浮花乳轻圆 。
人间谁敢更争妍 。斗取红窗粉面 。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 , 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
《汲江煎茶》:
【苏东坡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 , 自临钓石取深清 。
大瓢贮月归春瓮 , 小勺分江入夜瓶 。
雪乳已翻煎处脚 , 松风忽作泻时声 。
枯肠未易经三碗 , 坐听荒城长短更 。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 , 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 , 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
茶事典故传为美谈
除了茶诗、茶词外 , 历史上还流传几则苏东坡的茶事典故 。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 , 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 , 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 , 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 , 正将返京复职 , 王安石梢信给东坡 , 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 。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 , 等他想起时 , 船已到了下峡 , 遂取下峡的水交差 , 却被王安石发现了 , 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 , 下峡水性太缓 , 惟有中峡的水 , 缓急相半 , 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 , 上峡味浓 , 下峡味淡 , 中峡浓淡之间 , 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 , 故知必为下峡水 。」
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 , 非常讲究饮茶 , 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 , 即茶美、水美、壶美 , 惟宜兴兼备三者 。据说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 , 烹茶审味 , 怡然自得 。题有「松风竹炉 , 提壶相呼 。」的诗句 , 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做「东坡壶」 。东坡烹茶 , 独钟金沙泉水 , 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 , 僮仆不堪往返劳顿 , 遂取其它河水代之 , 但为苏东坡识破 。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 , 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 , 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 , 如此僮仆就无法偷懒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