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是刮痧还是拔罐好

1、体内湿气重刮痧好还是拔罐好
两者都可,拔罐更好 。刮刮痧与拔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砭石刮痧的作用是排毒去热,拔罐的作用是驱寒除湿 。当体内湿气重的时候,可采取拔火罐的方法来祛湿 。拔罐疗法可以祛湿逐寒,对湿气重的人很有效果 。除了祛湿之外,拔罐还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对身体有很多好处 。

拔罐好,刮痧是去火,其实拔罐也是去火,但也去湿,喝点姜汤吧比较好

你好 !体内如果是寒湿重的话,会建议先拔罐再艾灸最好,如果是湿热重会建议先拔罐再刮痧 。拔罐是身体的除湿器,而刮痧可以泻热 。
2、去湿气中药好还是拔罐好呢?哪个效果好呢?
都不好,祛湿主要靠内治“拔出来的、刮出来的痧颜色越深,证明体内的湿气越重!”祛湿,这是坊间对拔罐和刮痧主要功能的认知 。殊不知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这两种中医传统疗法,其主要作用都不在祛湿,祛湿的作用也不明显!

刮痧,拔罐都能行,两个选一个,再配合上艾灸效果更好

建议用中药,湿气来源内,脾虚不运化,而火罐善清太阳经病,也就是外邪入浸,外感风寒,效果可想而知 。
3、昨天去拔罐 拔罐的人说我湿气太严重了
湿气重不重,看看罐印就可以啦
印色反映: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

火罐一年拔一次不易多拔 。

要不他怎么挣你钱


多吃红小豆益米粥去湿气
4、湿气重刮痧有用吗 湿气重刮痧应该刮什么地方
刮痧位置:整个背部,包含背部的诸多穴位,如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肾俞等重要穴位 。刮痧方法:选用砭石或水牛角等自然材质做成的刮痧板,蘸少量刮痧精油或橄榄油以起到润滑作用,先刮位于后背正中线的督脉,然后再刮督脉旁开1.5寸的两侧膀胱经 。刮痧时,刮板与皮肤倾斜45度左右,从上至下以轻柔适度的力量刮拭,直到刮出痧疹 。刮痧作用:刮背部穴位既可排毒祛湿,又可振奋体内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

刮痧可以帮助疏通气血,帮助排毒祛湿 。
1.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
1.头发爱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觉留口水 (湿气饱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 。5.小肚子大 6.耳内湿(耳禅湿) 7.**潮湿 。
2. 【湿】是如何形成的?
① 例如:早晨洗头未干出行,晚上洗头未干睡觉,刮痧拔罐后8小时内洗澡以及习惯性运动后大汗淋漓未消汗后沐浴的以及在浴池内刮痧拔罐的等等 。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② 〖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
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 。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 。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 。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重身 。
洗漱时——看舌苔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点,还有两个判别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 。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
第二,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 。这些也是湿的典型特征,顺便说一个祛湿的妙法,就是点揉承山穴 。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 。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 。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汤里 。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汤是治湿邪最好的药 。其中最好的就是熬薏米红豆汤当茶喝 。对于不具备这个条件的病人,我会让他用薏米和红豆熬粥,作为晚餐的主食 。
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 。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 。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 。虽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
除了红豆薏米粥,大家还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处方来 。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嘉品 。
1、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薏米红豆加桂圆
2、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薏米红豆加百合、莲子
3、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红豆加生姜
4、肾虚:薏米红豆加黑豆
5、脚气:薏米红豆加黄豆
6、咳嗽:意米红豆加梨
7、食欲不振、身体羸瘦:薏米红豆加山药
8、泄泻、腹痛、糖尿病:薏米红豆加南瓜
9、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薏米红豆加芡实
10、孕妇:减薏米,加少量黄芪、党参
11、产妇:减薏米,加大枣、小米、红糖
〖 各种薏米粥鼎记〗
1、薏仁茶:早晚两次,每次5克左右熟薏米粉,用温开水冲服 。饭后服用 。能润泽肌肤,美白补湿,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根据本店主的经验,加点糖或蜂蜜口味就更好了,很香的,又好吃又美容又减肥!
2、解暑茶:将熟薏米粉5克泡500毫升温开水,做茶水饮料饮用,能降署解渴,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 。
3、瘦身汤:a、将鲜牛奶煮沸后加入薏米粉3-5克,搅拌一下即可 。润泽肌肤,美白补湿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排水瘦身 。b、乌龙茶、干海带、薏苡仁适量 。共研末,沸水冲泡饮用 。有减肥之功效 。
4、薏米粥:薏仁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藉由吸附负责消化脂肪的胆盐,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脂肪 。另外,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的作用,所以能达到减肥的效果 。由于薏仁不容易煮熟,过度烹煮也会破坏效果,所以煮之前最好先用水浸泡三个小时以上 。薏仁热量不高,却有饱足感,是养生保健的自然饮食中极富营养、又能清除体内杂质的膳食 。
5、绿豆薏米粥:将15克大米,15克绿豆,15克薏米洗净,加水熬粥 。直接食用可充饥,清热解渴,补肺、健脾胃、清热、祛风湿、消水肿 。也可以加上绿豆粉一起做成豆沙,煮成绿豆薏米粥,绿豆和薏仁都有利尿、改善水肿的效果 。薏仁本身有淡化黑斑、美白肌肤的功效,而绿豆则有解毒的作用,使体内毒素尽快排出 。对于爱美的mm,薏仁粥除了有美白的功效,同时还是一种低卡又可消瘦的减肥食品 。
6、薏米粥治粉刺:薏米50克,白糖15克 。用法:薏米加水煮粥加白糖服食,每日一次 。(中华偏方)
7、百合薏米粥:将薏米50克、百合15克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薏米热烂,加入蜂蜜调匀,出锅即成 。特点: 甜香,热糯,略有清香味,此粥常吃,健脾益胃,泽肤祛斑,可用于治疗妇女面部雀斑、痤疮、湿疹等症,对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
8、钱草苡米粥:将金钱草30克,放人沙锅加水煎煮半小时滤渣留汁,放入意米100克煮成粥,加适量糖即成 。
[功效]利尿,排石,通淋 。
[主治]肾结石,尿路结石 。
9、山药苡米粥:[原料] 怀山药、薏米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许 。[制作] 将山药切细,莲子去芯,红枣去核 。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 。
[用法] 空腹食用,每日2次 。
[疗效] 健脾益气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腹胀便塘,肢体无力,老年浮肿,妇女带下症 。
[注意事项]大便秘结者忌食
10、百合薏米粥治疗痛风:百合薏米粥可以提供患者必须的热能需求,而且对痛风有直接治疗作用,并能改善其关节炎的症状,是痛风病人的理想主食 。在临床治疗当中发现:在低嘌呤饮食的原则下,以百合薏米粥为主食对痛风患者十分有效 。
[方法]将干百合、薏米、粳米各六十克洗净后放锅中煮粥,每日分中、晚两次服完,连服,症状改善后仍须坚持,每周至少一至二次,以防痛风复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