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道,心道也

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品尝了人间的五味,纵观了人世的百态,放下了人性的妄念,才开始慢慢的品出茶的味道来 。茶乃心道 。初始饮茶的人,因为不韵此道,一般会选择绿茶,品出的是青涩之苦;喝得久了,不耐苦涩,便会选择乌龙茶,味较重而少苦涩,不寒不热,似乎很符合中庸之道;经历的多了,如同对生活的品味,越来越喜欢厚重,所以又选择了醇香的红茶;随着斗转星移,一切都看淡了,又开始渐渐的喜欢起绿茶的清香来 。归于平淡,道之根本 。“自然崇俭”是中国茶道人格上的最高准则 。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朴” 。茶道如此、人生如此、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的法则亦是如此 。近代凯亚有云:“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一大传统特色,即乃简约之美也 。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 。啜茗之道,历来皆宜乎简易,而不宜乎繁难;宜乎俭约,而不宜乎奢糜 。不论古今中外,斯理皆一也 。”清代茶人陆次云论茶有曰:“龙井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 。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陆羽在《茶经》中则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人生如茶,无味之味才是真滋味,平淡之极方显神奇 。道法自然,方可获得人生的和谐与宁静;崇尚简约,方可获得人生的圆融与朴真 。只有如此心淡之人,方可品出茶茗的真味,方可体会人生的真谛 。俗话说得好:大俗才是大雅 。有人以为喝茶需在幽静的场所里,有端庄的茶艺师,配以精美茶具,再听上一曲佛音,方为高雅,似乎超脱 。孰不知,用大茶壶、大碗茶来荡涤尘埃,岂不是更爽乎 。由讲究到随意,由繁杂到简约,可能更要接近禅茶的意境了 。若捧一壶清茗,淡然的饮于喧嚣的市井间,那将是一种何等的修为!?诗僧皎然说的好:“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在诗人的境界里,我们看到了:茶随心而定,心因茶而清 。沉浸在这样如茶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样的泰然与祥和,人生若是如此,还有什么烦恼不可解除,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去计较的呢?茶本是通灵之神物,集天地日月、山川雨露之精气修炼而成 。在大自然的轮回中,只是因为人们的喜爱,便以感恩的心态存留于世 。所以,茶又是圣洁之品,只有相知的人,才可以拥有 。在茶与水的结合当中,我们看到了茶的淡定与自我牺牲,并在这牺牲当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水的热情与包容,是这种包容,成就了茶的天然神韵与芳香 。茶者,药也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所以,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即是为药,不可不慎 。要因其人、顺其时、应其心而用之,才不会违背在天倡导的“康、乐、甘、香,和、清、敬、美”之八德之美 。凡人用之,虽是附庸了风雅,浅薄了茶的清名,倒也是可以解药食之毒,更是能解其心毒,况功高之处在于“正其心”也 。圣人用之,那正如卢仝所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可道,非常道 。圣人之道,亦仝于茶道也 。茶道三昧,茶之道,在于心境的平和;茶道凡尘,茶之道,在于壶小乾坤大;茶道归一,茶之道,在于从无处来,到无处去;茶道无形,茶之道,在于心里有茶皆是茶 。此乃茶之心道,亦茶之“正道”耳 。有道是:?一盏翠绿将心醉,不问红尘是与非;?人生若此虚静处,舍得神仙复何求?

    推荐阅读